标签:
it/科技通信展客户媒体 |
分类: 我是记者 |
明天就是2007年北京通信展开幕的日子。每逢通信展都是媒体最为忙碌的时候,开展的前一天,反倒是轻松了一点,因为该忙的都忙得差不多了,就等着展会开始了。
对媒体来说,通信行业每年两件大事,一个是5.17电信日,一个就是10月的通信展了,惯例地都要忙上一个月,这已经形成了规律。关于今年通信展要看些什么,不少同行已经发出了多种声音,我就不多说了。奥运、TD、终端,都是展会上要打的牌。
说说我自己的通信展经历吧,想想,我第一次参加这个通信展是在1994年,算来已经参加了十三届了。1994年时,我在738厂负责HJD-04机的市场工作,738是巨龙的一份子。巨龙当年也在展会上有大规模的展出,众多的生产工厂、合作伙伴共同组成了巨龙,738也在其中。
记得我当时是陪同一位我们企业的客户——沈阳电信局的一位很有实力的女主管去的。我那时刚工作不久,眼睛里只看见的是自己的企业。但因为陪了这个女客户逛通信展,却让我大开眼界。我们所到之处,当听到这位女客户介绍了自己之后,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对这位“佛”青眼有加,小心翼翼地介绍了自己的产品和方案、留下名片之后,再奉送上大、小礼品,当然,出于礼貌,还有我的一份。有些厂商展台的销售人员看样子想邀请这位客户再深谈,但碍于我在场,当时也没说什么,过后是否请到了,就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我们当时也是借着通信展邀请客户来北京,对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可以增加与客户交流的机会。说是让客户通过通信展多了解电信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但所谓的“了解先进技术”,其实不用等通信展,哪个企业不是早就找机会跑到客户那里把自己的新技术新方案介绍个底掉儿?还用等通信展?说白了,通信展就是个机会,与客户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当然了,客户其实还是愿意来看看通信展的,毕竟在通信展上不只可以看到请自己来的那个企业,能全面了解整个通信行业,何乐而不为?
至少,1994年的通信展,让我看到了更为广阔的通信行业,第一次集中地看到了那么多国外企业的“范儿”。至于那时的主流技术,当然是程控交换机,也有无线技术的展示,但还比较少,终端手机更是廖廖无几。
也是1994的通信展,我第一次看到了华为的与众不同。别的国内通信厂商,如巨龙、中兴、大唐等都在国内馆扎堆,只有华为挤身于国际巨头林立的国际展厅,在爱立信、西门子中挺立,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征程。明明有国内通信企业聚集的阵地,但华为偏不选这样的位置,偏要和国际大厂商在一起。明知付出的展出成本偏高,但也要这样。1996年、1998年以及1999年的日内瓦国际电信展都是如此,我都亲眼所见。
及至1996年的通信展,有一件事情让我对通信展记忆犹深。那一年,当时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运营商MCI公司参加了北京的通信展,以其全黑而且极酷的展台设计让我知道通信业原来还有这样的企业,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国外的运营商是什么样。
1998年,我当了记者,于是从记者的角度来看通信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和客户的角度差不多。因为,但凡厂商在技术上有了些进步,他们也很快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通信展上的技术进步对记者来说也都并不新鲜。惟一新鲜的可能就是看这些厂商如何包装自己,把客户及记者都已经知道的东西再包装出一点新意思,或者以全方位的展示为底,打一张全面的牌,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艺来个面面俱到。这其中,看的就是谁家的创意新颖、谁家的口号独特、谁更能抓住客户的脉、谁更能掌握当下的趋势了。
也不可否认,有些厂商憋着劲儿,就等一年一度的通信展上把自己的最新技术来个让人惊喜的展示。但这样的惊喜毕竟是少数。但作为媒体中人,还是要写一年一度的通信展报道文章。既然企业全面展示自己的东西,那么,所写的文章其实就是这一年来通信行业的一个全面综述。年年岁岁通信展,岁岁年年展不同。有时想想,把从1998年以来每年所写的通信展文章列出来,也是一个通信行业发展变迁的见证吧。
现在回味起通信展,我留下的印象,一个是通信展成了联络客户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舞台;另一个是媒体绞尽脑汁来发掘通信展的“新”,虽然很难,但还是得这么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