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伊莎贝拉电影彭浩翔演员的自我修养 |
分类: 我看电影 |

听说《伊莎贝拉》很久很久了,四月的某一天我终于看到了,看后无语。
这个假日因为要加班,还得工作,不敢出行。
于是,再看《伊莎贝拉》。
冷: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见你
“我十七岁弄大了你妈的肚子,当时我很怕。就去抢劫,拿了钱给你妈打胎。之后我做了司警,为了买金表,我那时候去那些花盆里找那些吸毒者埋的海洛因然后拿去卖。在澳门做人很难,没有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见你。我只好想办法,那当然想到了,这又怎么样,全错了。我不要。答应我,我出来后,和我一起戒烟。好吗?”
影片里,杜汶泽一边吃饭一边平静地对女儿说出上面这段话。他收敛的平静中让每个看的人都无法平静。
在澳门,没有金表,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见你。
在此刻,不大声喧哗,没有乖张厉行,没有人看得见你。
“这又怎么样,全错了。我不要”,当下的个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要的选择。但是,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无法忘记“看不见你”的这个环境。而这个环境对每个生存者都有会影响。说出“我不要”的警官父亲也是经历了种种不得己的境遇、经历了曲折的“想让人看见”的过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的。
能说出“我不要”并不容易。
冷,也就来源于此。
暖:你这样是找不到它的,你以前经常带它去哪里玩?
女儿的狗被收租的业主丢弃了,父亲杜汶泽说了这句台词。
惊鸿一瞥的一句话让人在瞬间砰然心动。
1999年,20世纪末,斑驳的墙壁,陈旧的小巷,爬满青苔的废墟。女儿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父亲,她在幼年时就已经朦胧地懂得,看似一次次在街头巧遇“警察叔叔”,其实是因为母亲那不舍的眷恋,长大以后,她更坚定地认为,警察叔叔就是自己的父亲。
警察父亲一如既往,年少年代,他选择离开来逃避爱的责任,伊莎贝拉(女儿的妈)打胎的时候,他逃走了;在成年以后,他选择给钱来逃避父亲的责任,选择跑路来逃避法律的惩罚。在伊莎贝拉之后,在女儿之前,他的人生,就是不停地逃避、不停地伪装、不停地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与彷徨。
终于他们相遇了,他们开始了美好人性的回归。他们不再逃避、不再任性,而是无所畏惧地抬起头来,俯视着人生。女儿找到了小狗伊莎贝拉,却不再需要它,她找到了爸爸,一个为了她放弃跑路去坐牢的爸爸。警察没有找到女儿(所谓的这人个“女儿”并不是他的亲骨肉),却找回了伊莎贝拉,找回了和伊莎贝拉相爱时那个青涩、纯真的自己。
“你这样是找不到它的,你以前经常带它去哪里玩?”在人性的回归中,他们互相找到了。
暖,来自人性的回归。
暧:他不喜欢,我就戒
“我有没有告诉过你我戒烟了。他说不喜欢我抽烟,他说女孩子抽烟不太好。很大男人吧?不过,不要紧,他不喜欢,我就戒。”
女儿对一直喜欢自己的同学说了上面的话,那已是父亲认罪进牢之后了。父亲为了女儿的平安幸福主动认罪坐牢,不让女儿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女儿为了父亲主动戒烟。女儿对父亲的暧昧情感(恋父情结)一直在影片里若有若无地流动着,暧昧也罢,情感也好,都是真的情愫。
人活一世,怕就怕在能有什么打动得连自己都可以改变,这就是情感的征服。所谓感动,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可以为了另一个人而改变自我,但却不是因为“命令”。
吃:心里的空洞
影片里,无论是女儿还是父亲,还是那个客串的黄秋生,吃起东西来都有一幅“饿死鬼”的样子,吃得穷凶极恶,吃得像是最后的晚餐。
为什么?因为心里是空的,心里有一个大洞怎么也填不满,所以,只能靠食物来填补。
食物直抵内心,但食物也填不满心灵的空虚。
“骂”:大陆的导演何以堕落至此?
看过这部电影才开始关注与其相关的新闻,发现去年《伊莎贝拉》在大陆首映时,《无穷动》的导演宁瀛,居然看到一半走人,还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她看不懂她理解不了。
一部情感充沛的电影居然被另一个导演称为“看不懂”,这能说明什么?一,大陆的导演已经不懂什么是感情,二,就算是炒作,也得有点技术含量吧。——彼时,正赶上《无穷动》也在放映。也许是炒作吧,只能说也许,不能妄下断言。
这样一部电影,父女之间温情缕缕,人狗之间相依为命,欢笑眼泪之中的内在张力以及多年以后那温暖的回归,对这些,居然看不懂不理解,再加上那个丑陋至极的《无穷动》,宁瀛啊,你让人说你什么好呢?大陆的导演何以堕落至此?
多年前,周星星在《喜剧之王》里炮制出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我觉得周星星有必要再弄出一本《导演的自我修养》,更进一步,还应该再编一本《人的自我修养》。虽然书不是真的,但光是这些个标题,就足以让人警醒了。只是,对有心的人有用,但那些没心的人一样没用。
一个《伊莎贝拉》,引起了冷、暖、暧、吃、“骂”的五重境界,好玩。而导演彭浩翔,近日看了他的博客,很低调的一个人,他未来的电影值得关注。
世界冰冷,尚还有温暖,哪怕只是在电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