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看电影 |
这幅照片不知是谁拍的,不管是谁拍的,我都很佩服,因为能把一头狼拍得如此优雅、从容、自若,而眼里又不乏杀机与生存的欲望,很好。
看完《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先是写了点“正义与邪恶”的主题,就不拿出来了,还是不说的好。总之关于这个主题,我严重质疑张艺谋的动机。他自己说他是什么动机不重要,他的影像传递出来的意象才是最重要的。就像一个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截然相反的,那么人们听到的就是他嘴上说的。事实大于雄辩,结果大于动机,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个话题就说这么多了。
随笔写几个我观影的感受。其一,如前面照片,我们还有没有优雅?巩俐扮演的皇后,整个一个套在皇衣里的村妇。换句话说,还是一菊豆,表情、体态全都过了。演菊豆那么演行,演皇后还这么演,还有没有“敬业精神”?其实,巩俐演什么角色都是这一种表演模式,使得皇后与村妇没有什么区别。知不知道什么是皇后的大家风范?懂不懂什么叫优雅、隐忍、内敛之下的张力?懂不懂什么叫“寓杀气于不动声色”?看着巩俐急冲冲地在皇宫深院里疾走(想起了《疾走罗拉》),看着巩俐表情丰富地喜怒形于色,我只是在想,这是皇后吗?看似表现了深宫中的压抑,可是一点也不感动人,因为没有魂。
曹禺的话剧《雷雨》剧本我是看过的,而且是小时候看的。就算是套用《雷雨》,人家曹老先生笔下的繁漪,描摩出了符合其身份的一个大家贵妇的“怨”与“疯”。影片中介绍的皇后不仅当皇后二十几年,而且更是一个公主,某国国君的女儿。而巩俐表演出来的举止及表情首先就不符合基本的逻辑,没有张力就无法感动人。最好的表演是点到为止,就像欣赏画作一样,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去再发挥、再感受、再创造,进行第二次艺术升华。或者也可以用中国画里的留白来诠释——尽在不言中。而现在,一切的情绪全让巩俐倾泄而出,观众只看就行了,不用跟着动容,不用感动,只欣赏色彩跟团体操的阵式就行了。
算了吧,别计较了,看着不舒服,就别看了吧。再想想,张艺谋看过几个贵族,一个农民懂什么是优雅吗?把这个词跟他联系在一起本身就很可笑。再进一步,中国还有贵族吗?黄金、琉璃就是皇宫了?金色一片就是贵族了?真是暴发户的心态,奢华与挤出的豪乳乱飞,真个是当今“有钱男人”的想像!大唐盛世,开放得可以,可是仍是从容、大气之下的袒露,而不是挤出来的“小气”与“猥琐”。猥琐这一点可以见大太子元祥--刘烨的表演,那真是可笑至极,与流氓没什么区别。尤其是他与蒋蝉偷情被皇后抓住,说了一句:“您说什么呢?”一脸的流氓相与浑不吝的举止。
其二,在符合身份方面,周杰伦的表现还真的像一个王子。周杰伦这个角色也好,周的演技也好,是我看了两个小时电影后,让我觉得没有浪费时间和金钱的唯一一个亮点。他一开始不想反抗父王,因为他本不想争夺什么,他虽然才从外面回来,但他比一直在皇宫里的哥哥和弟弟更关心母亲的病情,这一点就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人一直有的孝与亲情。
杰王子只是因为看到母亲喝药时的痛苦,就下定决心帮助母亲,哪怕事先知道这注定是一场败仗,但如果能以士兵的血换来母亲的“不再喝药”,他觉得也值了,甚至他不曾想过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因为影片开头不久,王就说过:“我不给的你不能拿”)。他当然知道后果,可是,为了母亲,他做了,杰王子身上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不为自己,哪怕为了自己的母亲,前途不重要,亲情重要,义薄云天重要。杰王子的身上有着传统的中国古代侠客的精神——“士为知己者死”,当然,在电影里,不是为知己,而是为母亲。
最后,反抗失败,母亲依然是“喝药”的结局,他知道自己无能(面对皇帝的强大而无能),他选择了自杀,败了绝不苟活,自尊与自重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这时只要他劝母亲喝药,他就可以顺里成章地成为太子,但他面对诱惑没有屈服,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死不足惜,人格不能被玷污。自杀,成了他唯一的选择。就像中国古代的刺客一样,像荆柯、聂政,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点骨气。为这一点,我就不能全面否定这部电影,虽然千疮百孔。
从周杰伦的角色可以看出,张艺谋不是真的不明白王子应该是什么“范儿”啊,却只让周表现得若此。不少人也同意,张对周杰伦的确是太厚爱了,极力地抬周,为什么?记得1996年看《万科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从王家卫在《重庆森林》里对王菲摇弋生姿的屁股狂拍分析出了王家卫对王菲的“暧昧”,本人不想八卦,只是联想到了,写下了。关于张为什么独独对周厚爱,留待以后观察之、思考之。也许只是因为周杰伦自己的“范儿”太强大了,张艺谋也不得不屈服啊!
最后一点,电影的配乐实在让我坐立不安,因为那些个合唱(合哼)让我头皮发麻,这种手段是过去传统主旋律电影中的常用手法,看来今天仍然“work”。今天看了罗永浩的文章,他有同感:“稍有点悲剧意味的场面时音乐就会很做作很硬梆梆地响起,好像在合唱:真惨啊,你看,这事儿多惨啊。”罗先生,您真逗。
前一篇:运营商应该学学麦当劳
后一篇:互联网的阿喀琉斯之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