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是记者 |
展会第三天了,得写稿子了。白天看ITU、采访人谈ITU,满脑子都是ITU、3G、HSPA,再想已经头大了。
窗外灯火通明,铜锣湾人潮涌动。不行,得下楼让衣光鬓影以及酒肆美食换换脑子了。再说,这是在香港最后一个晚上了,得让我的D200除拍ITU外再发挥点作用吧。
晚上十点半,拿着相机下楼。也是因为拿了相机,有了与平常不同的“眼睛”,于是,看到了电盈、有线宽频的街头大战。
在铜锣湾的一个多向交通要道,也是人群的必经处,电讯盈科和香港有线宽频的街头广告一字排开,临街边,最亮,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广告旁边,拿着宣传资料,正在审视着过往的路人,看谁是可能的用户。细看一下,穿绿衣的是有线宽频的人,穿黄衣的是电盈的人。
这是两家运营商的街头用户登记站,正是电信运营商和有线运营商的街头竞争,“拉用户”。其实这种登记站在香港很多,这种做法也不奇怪,是香港运营商常用的。只是这次看到两家的登记站并排在一起,竞争的味道立刻浓了起来。
两家的业务都涵盖了电话、上网、电视,方式不同。电讯盈科除提供固定电话服务外,“网上行”通过宽带网络提供上网、视频,现在又推出了100M的“香港宽频”业务;有线宽频是有线电视运营商,但除提供有线电视外,也通过电话线提供电话服务以及宽带网络服务。本来是完全不同的运营商,现在业务互相渗透,开始竞争。
竞争对手并肩站在一起的场景吸引了我,唉,到底还是电信行业的人啊,本来是想换脑子的,现在则想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站得好好的小伙子,一见我拿起相机,立马就开闪。这边,电盈的登记站正有一对中年夫妇在了解情况,看样子问得十分仔细。
我先拍了几张,随后跟他们表明了身份——来采访电信展的北京记者,专业记者。这样一来,对方放松了,其中一个穿绿衣的有线宽频的小伙子普通话说得还可以,我就跟他聊了聊。
——“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站在一起啊?分明是竞争对手嘛”
——“无所谓了,人多的地方嘛”
——“竞争得激烈嘛?”
——“不一样啦,他们的贵,我们的便宜,用户自己选择啦。”
——“多晚收工啊?”
——“12点半”(注晚上12点半)
——“每天站多长时间?”
——“差不多10小时”
——“每天有任务吗?得完成多少个用户才行?”
——“4个。”
——“能完成吗?”
——“不好说,有时一天只能完成一两个。”
——“完不成怎么办?”
——“没关系啦,明天努力呗”
正说到这里,他的同伴叫他了,因为有几个路人朝这边走来。不能影响人家工作啊,我还是走吧。那边,那对夫妇还在询问呢,估计是真想用吧。
穿过十字路口,朝时代广场走去。不成想,刚走过200米,在下一个路口,又遇见了电盈的登记站,这次只有电盈,没有有线宽频的人。
跟电盈的小伙子也聊了一会,大致问题也是那些,他说,我们是业务员,满街跑,每天站的时间不一样,根据业务情况定吧,如果人多,就多站会。有时一天站两个小时,有时站十个小时,反正每月完成任务就行。“我们的任务不是按用户数计的,根据用户所选择的资费方式、时间段、整体消费等来计算,然后算分,反正计算方式极复杂,我都搞不懂。”虽然这位小伙子说了好几遍“工作压力大啊”,但他基本上每月都能完成任务。目前,香港宽频的用户已有30万,用的人以国外人士居多。我又问他,这样在街头随意“摆摊”行吗?虽然不是行车道,但毕竟是人流密集的路口,会不会影响行人啊?对方神秘地一笑:“这个问题我不回答”。
继续转,拍了拍时代广场前的圣诞灯饰,就往回走了。有意没顺原路走,想看看是不是还有这样的登记站,果不其然,又遇到一组电盈和有线宽频的人,还是统一形象的登记站,这次是面对面站着。
今天晚上的街头“采访”,感觉有五点:
一、 两家运营商都在大打宽频电视牌,竞争激烈。
二、 香港运营商的业务员工作得很辛苦。真的是站着,三次看到登记站,没看到一张椅子。我们的运营商也有类似的促销方式,没看过的不好说,只说在我们小区见过的一些运营商的促销情形: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后面摆几个易拉宝,一两个人坐在那里,等人来问。电盈的小伙子说他见过内地这种场景,“挺舒服的”,这他的评价。
三、 电盈的登记站正规、专业、感觉高端,有线宽频感觉有点像“游击队”,红黄绿的广告有点像街头“小广告”,不过,很香港,因为香港的很多店的门口就是这样的彩色纸的广告。
四、 香港运营商的资费定得非常细,有基本月计划,限额增值、12个月月费计划,还有增送等等,十分复杂,花样特别多。对用户来说,当然是好事,选择范围大。
五、 电盈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值得研究,不按用户数计,虽然不清楚具体是怎么计算考核的,但听对方的介绍,这里枉自猜测一下,感觉好像应该是按用户的ARPU值来计算。呵呵,写到这里,被自己冒出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若果真如此,ARPU岂不真成了电信业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