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何圣?

标签:
圣人执政者教书匠政治主张孔子中国杂谈 |
分类: 随心随笔 |
http://s4/middle/48b8e444t7e2fee17a6a3&690
圣人何圣?
梁生智
地球人都知道,孔子一生怀才不遇;地球人也知道,因为怀才不遇,所以孔子最后成为教书匠;地球人更知道,因为成为教书匠孔子成为“圣人”;地球人更更知道,因为成为“圣人”,孔子现在还被地球人敬仰,他老人家的“语录”正在整个地球上被发扬光大。
孔子一生的愿望是推行“克己复礼”,但是,所有执政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个愿意真正按照他的愿望去做,所以,他周游列国的结果就是惶惶若“丧家之犬”。
并不是说孔子的主张不好,实际上只是如果推行这样的“政策”会涉及许多“高层”人的利益,所以,难度很大,大到可能让执政者自身的地位受到威胁。事实上,后世的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很厉害的。
孔圣人的政治才能得不到施展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不是我们现在之人凭臆想就能准确说清楚的。
但是,我在想,如果孔老先生当时被执政者重用,全力去施行他的政治主张了,至多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多一位政治家,那么,他还能不能成为“圣人”,能不能成为儒学的开创者,能不能被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能不能在1988年,被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所以,从孔子的人生来看,其所谓失意后的历史对其自身,对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对全人类更具价值。
电影《孔子》在没有公映的时候,就不断制造新闻,吊起人们的胃口,让众多人充满期待,希望能从这部所谓的“大制作”中看到“圣人”的伟大精神。然而,整个华丽的喧嚣背后推出的“孔子”只是一个苍白的“躯壳”。尽管导演可以用“不懂电影”来应对批评,但是,这种回应本身就是“苍白”的。
如果从电影的表现和手段来说,这部电影没有问题,场面、色彩、氛围、音乐、道具,以及人物的表演都不能说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这些电影语言下面的“圣人”,在整部电影中没有人能看到孔子做为影响了数千年人类思想的“圣”表现在什么地方,更看不出做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夫子”是如何言传身教的。
整部电影其实都是编导们堆砌和肢解出来的一些喱头。一个可以忽略不记的“子见南子”被用了大篇幅渲染,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下“南子”想要勾引“夫子”,结果被“夫子”拒绝。这样做的目的,其实目的还是一个,让观众多一个买单的理由。
虽然近日,包括汤一介、张颐武、孔庆东、陈来、彭吉象、孙钦善、钱逊、顾青、张卫这样的学者挺身而出对电影《孔子》加以肯定,但是,从他们所说的话中,我还是看到了“苍白”,因为他们还只是从“电影”的角度说电影,回避的恰恰是“圣人”本身!
中国的学者、专家的堕落已经不是一日之事。中国很难再出现“孔子”的“圣人”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思想的“人云亦云”就是毫无思想。现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每当一个行业出现“问题”,就总会有一些所谓“专家学者”站出来说话,似乎他们能代表一切。
我还是要说,电影《孔子》从电影手段来说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从“孔子”本身来说问题实在太多!这样的问题会形成一种对“圣人”的误解,尤其是很少深入了解过孔子的人,还有更多的青少年。
看完这样的电影很多人都会问:“圣人何圣?”
http://s10/middle/48b8e444t7e2ff05abce9&690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