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简单的算术给自己正确的判断

(2009-02-13 20:18:28)
标签:

三聚氰胺

奶源

蒙牛

算术

奶制品

杂谈

分类: 随心随笔


用简单的算术给自己正确的判断

 

——再谈食品安全

 

梁生智

 

“三鹿”因为“三聚氰胺”正式宣告破产的同时,蒙牛因为“特仑苏”的核心成分“OMP”受到质疑,而这次对“特仑苏”质疑的是国家质检局,也就是最权威的机构。按照质检总局的说法,不管蒙牛添加的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添加的不是符合国家食品添加要求的物质,在没有向卫生部上报,并经过审批的情况下,这种添加都是不合理的。

国家权威机构说话了,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想要寻找更加肯定的结论,而蒙牛则迅速提出相应的解释,以图能渡过危机。这一次,牛根生已经不能再像资金短缺时一样,打着拯救荒作物民族企业的悲情牌搏取同情了,因为这一些是完全不同的性质,相信也没有哪个企业的老总敢站出来说蒙牛没有问题,毕竟这是与“三聚氰胺”具有类似性质的问题。

也许,真正拿出最后的结论有待时日,而且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实难预料。所以,对于大批一直饮用“特仑苏”的人来讲,这种心里的“堵”是肯定不可能一下就缓解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赌气不喝。

而实际上,这样的事件的不断出现并不能完全怪企业。因为企业一直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培养着企业市场的正是消费者。是消费者的盲目消费一直滋长着企业的非诚信经营,对于企业的任何宣传和促销手段,消费者几乎很少有过质疑,明知里面“假”的成分很大,也觉得跟自己无关,努力地支持着企业,只有感觉到危及到自己的生命了,才想起愤怒。

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OMP”,消费者恐怕是极少去深究这些概念的本质的,或者有人在意也很难搞清。近年来,企业对消费者采用的最主要促销手段就是制造“概念”,用一些消费者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术语将消费者引入“盲区”。而消费者也形成了越是莫明其妙越是跟风的消费心理,在企业的促销手段下失去了最简单的判断。

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也不需要参照什么国际惯例,只需要从简单的算术就可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判断。

试想,不管是普通的牛奶,还是“特仑苏”,首先就是要有足够的奶源。决定奶制品真正优劣的其实正是奶源。如果没有充足的优质奶源,企业有再先进的科技也不可能生产出优质的奶制品。

什么是优质的奶源?很简单,就是完全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奶牛的奶,不是靠圈养,不能靠饲料,只要是靠饲料养成的奶牛就已经变质。而一头再优质的奶牛的产奶量都是有定数的,奶制品企业的竞争基础是奶源,如果不在奶产量上下功夫注定没有竞争实力,所以,提高奶牛产量就是不需要遮掩的秘密,但是如何提高哪?尽管有的企业一直在打出“完全天然饲养”这样的宣传,但是恐怕连他们自己说得也点儿底虚。因为,用草原上有多少头牛,而奶企业一年要产多少奶一算就可以算出来的。可惜消费者从来不算这个帐,只是盲目相信人家企业说的话,往自己肚子里灌着说不清的东西。

“三聚氰胺”的出现就是因为想要增加奶量。“特仑苏”并不限量生产和消售,而是源源不断的产出,即使那个“OMP”真的像蒙牛宣传中所说的那样神奇,蒙牛企业又如何能保证有那么多的原料?

其实真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也真的不需要国家质检局的权威,只需要消费者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可以。

跟“三聚氰胺”一样,“OMP”的问题也会纷纷扬扬一段时间,最后总会有个说法的。

问题是,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食品生产,面对防不胜防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应该如何办?

很简单,用最基本的常识去判断!

同时不要用简单的民族情节去纵容企业的非诚信经营!

 

 

 

 

                2009-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