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菇--05.喇叭菇

标签:
杂谈 |
分类: 健康与饮食 |
拉丁学名:Craterellus cornucopioides (L. : Fr.) Pers.
中文别名:喇叭菌、灰号角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鸡油菌科、喇叭菌属
拉丁学名:Craterellus aureus Berk. et Curt.
中文别名:金号角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鸡油菌科、喇叭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金黄色至老金黄色,近喇叭状,高7-12cm。菌盖直径2-5.5cm,下凹至柄部,高3-6.5(7)cm,边缘往往不等呈波状,内卷或向上伸展,近光滑,有蜡质感。子实层面平滑无褶棱。柄与盖相连形成筒状,偏生,
长2-6cm,
粗0.3-0.8cm,向基部渐细。担子细长,4小梗。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7.5-10μm×6-7.5μm。
拉丁学名:Gomphus floccosus (Schw.) Sing.
中文别名:喇叭菌、张札西母(西藏)、早莫娄马(西藏)
同物异名:Cantharellus floccosus Schw.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鸡油菌科、陀螺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喇叭状。菌体高达10-15cm。菌盖直径达8-10cm,表面有橙褐红色大鳞片。菌肉厚而白色。菌柄细长,后期内部呈管状。菌褶厚而窄似棱状,在菌柄延生或相互交织。孢子淡黄色或近无色,形状椭圆形,初期光滑,成熟后表面粗糙,12-16μm×6-7.5μm。
生态习性:在阔叶或针叶林中地上成群或单独生长。
分布地区: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广东、福建、陕西、台湾、山东、贵州、西藏等。
经济用途:此菌在许多地区采食,但在云南曾报道食后会中毒,引起胃肠道病症,含有松蕈酸。
拉丁学名:Craterellus sinucosus Fr.
中文别名:小漏斗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鸡油菌科、喇叭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浅棕灰色至暗灰色,高1.5-3.5(5.5)cm。菌盖直径2-3.5cm,较薄,近半膜质,表面有细绒毛,边缘呈波浪状。子实层平滑或有皱纹,浅烟灰色,干后变为淡粉灰色。菌肉很薄。菌柄圆柱形,长1-3.5cm,粗0.2-0.4cm,内部松软。孢子印带黄色。孢子光滑,椭圆形,淡黄色,8-11μm×6-7μm。
生态习性:生于阔叶林中地上,丛生至群生。
分布地区:四川、江苏、浙江、江西、广东、云南等。
经济用途:据记载可食用。
【用料】
喇叭菌200克、猪肋排骨400克、冬笋35克、清汤750克、料酒25克、盐4克、味精3克、熟鸡油5克、清汤500克、胡椒粉少许、葱段10克、姜5片。
【制法】
(1)将喇叭菌用清水洗去杂质,控干水分;肋排骨放在沸水锅内煮15分钟;取出用冷水过凉,剁成3厘米大小的块;冬笋切成片。
(2)净锅置火上,放入清汤烧沸。加上喇叭菌、猪肋排骨、葱段、姜片、冬笋片,再沸后出锅倒在大海碗沥,加上料酒、盐、味精、熟鸡油和胡椒粉,用保险纸盖压密封,上笼屉蒸约20分钟。取出拣去葱
段、姜片不用,即可上桌饮食。
【要领】蒸制时要密封盖压,以免水蒸气进入,影响汤汁口味。
2.凉拌喇叭菌
【用料】
喇叭菌300克、胡萝卜50克、黄瓜50克麻油25克、鸡汤少许、盐3克、白糖3克、味精2克、大葱10克。
【制法】
(1)将喇叭菌洗净,放在沸水锅内焯一下,捞出用冷水过凉,控干水分;胡萝卜去皮切成片,焯后过凉控
水;黄瓜洗净,切成菱形片,大葱剁成末。
(2)净锅置火上,放入麻油烧热,加入葱末煸出香味,出锅后盛在碗里,加入鸡汤、盐、白糖和味精调匀
【要领】葱末要炒出香味,但不要炒糊。
3.蚝油蕃茄喇叭菇
【制法】
2、锅中放油烧至五成热,下蒜片爆出香味。
3、倒入洗净的喇叭菇、盐翻炒约三分钟。
4、加进一汤匙汤或水、蚝油、白糖、酱油黄瓜块,翻炒约两分钟。
5、下蕃茄块炒约半分钟。
6、改大火收干汤汁,起锅装盘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