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母案”给我们的启示
(2011-04-17 08:36:14)
标签:
上海“刺母”案家庭教育溺爱学校教育人格品德教育 |
分类: 八面来风 |
围绕这一事件,各方评论汹涌澎湃,尤其对刺母者汪某不乏口诛笔伐。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已经成为公共事件,一方面应尊重司法程序和专业操作;另一方面,也不妨跳出案件的细节纠缠,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来观照反思。“刺母案”虽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行凶者那残忍的9刀,不仅刺伤了含辛茹苦的母亲,也刺中了我们社会的一些软肋。实际上,类似事件也有发生,诸如8岁乖儿子因争吵欲掐死母亲、23岁青年杀死双亲后还去网吧上网、名牌大学毕业生因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选择”挥刀弑母等。在某网站关于“刺母案”的网络调查中,近四成网友认为这是中国教育问题的体现,还有将近半数的网友认为这一事件绝非个案,而是源于社会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面对“刺母案”,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悖论”:母亲的爱,为什么结出了恨的恶果?回到案件,人们不能不为汪母对儿子的深爱而感动,她以并不富裕的家底、每月7000元的收入,苦苦支撑着儿子每年8万元人民币学费、开销30万-40万元人民币的华丽留学梦,甚至在儿子连刺她9刀之后还是给予原谅,希望社会给孩子机会,把“可怜天下父母心”演绎到了极致,可叹亦可悲。
或许,问题恰恰出在这过于沉重的溺爱。汪母的心理和做法,和许多父母一样,“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可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凡事都应有度,量力而行,并且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一般的家庭条件,高昂的留学消费,五年的漫长时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母亲把生活的艰难全扛在肩上的同时,也消减了儿子体验人生、认识社会、感知责任、磨练意志的机会,缺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的成长课程的修习,造成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更为重要的是,母亲的溺爱,却忽略了孩子心灵世界的塑造、心理问题的解决。
社会学家说,溺爱和棍棒都出不了孝子、才子。不少类似案件也一再说明,爱不是罪过,但畸形的爱、糊涂的爱、错位的爱,往往是悲剧的源头。
“刺母”案,提醒家长处理好物质给予和心灵呵护的关系,提醒学校统筹兼顾知识灌输和人格健全,提醒学生理解把握成功和品德的关系,提醒每个人补足补好“学会做人”这至关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