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刺母案”给我们的启示

(2011-04-17 08:36:14)
标签:

上海“刺母”案

家庭教育

溺爱

学校教育

人格品德

教育

分类: 八面来风

    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日归来学生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随后连刺其母9刀,致其母当场昏迷。“留学生刺母”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引发网友关注和反思。网友认为,留学生刺母悲剧体现其家庭教育的失败,该个例也呈现出“中国式家长”的悲剧,折射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健全人格教育应予以重视。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网友呼吁改变以往家庭教育模式和现有教学体制,加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

 

    日前,这个悲剧又出现了“反转”情节:原本在亲戚口中,汪某是一个不打工光“啃老”、要求无法满足会动手打人等恶少;时隔几天,汪某又变成了汪母及亲属眼里“勤勉、懂事,知道给家里分担压力的好孩子”,刺母行为则因“精神不正常”。对此警方表示,已启动对汪某的精神状况司法鉴定程序。

  围绕这一事件,各方评论汹涌澎湃,尤其对刺母者汪某不乏口诛笔伐。事情进展到这一步,已经成为公共事件,一方面应尊重司法程序和专业操作;另一方面,也不妨跳出案件的细节纠缠,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视野来观照反思。“刺母案”虽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行凶者那残忍的9刀,不仅刺伤了含辛茹苦的母亲,也刺中了我们社会的一些软肋。实际上,类似事件也有发生,诸如8岁乖儿子因争吵欲掐死母亲、23岁青年杀死双亲后还去网吧上网、名牌大学毕业生因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选择”挥刀弑母等。在某网站关于“刺母案”的网络调查中,近四成网友认为这是中国教育问题的体现,还有将近半数的网友认为这一事件绝非个案,而是源于社会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面对“刺母案”,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悖论”:母亲的爱,为什么结出了恨的恶果?回到案件,人们不能不为汪母对儿子的深爱而感动,她以并不富裕的家底、每月7000元的收入,苦苦支撑着儿子每年8万元人民币学费、开销30万-40万元人民币的华丽留学梦,甚至在儿子连刺她9刀之后还是给予原谅,希望社会给孩子机会,把“可怜天下父母心”演绎到了极致,可叹亦可悲。

  或许,问题恰恰出在这过于沉重的溺爱。汪母的心理和做法,和许多父母一样,“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可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凡事都应有度,量力而行,并且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一般的家庭条件,高昂的留学消费,五年的漫长时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母亲把生活的艰难全扛在肩上的同时,也消减了儿子体验人生、认识社会、感知责任、磨练意志的机会,缺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的成长课程的修习,造成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更为重要的是,母亲的溺爱,却忽略了孩子心灵世界的塑造、心理问题的解决。

    学校教育,也往往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指挥棒,对心灵成长、人格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不应有的空白。
  社会学家说,溺爱和棍棒都出不了孝子、才子。不少类似案件也一再说明,爱不是罪过,但畸形的爱、糊涂的爱、错位的爱,往往是悲剧的源头。

  “刺母”案,提醒家长处理好物质给予和心灵呵护的关系,提醒学校统筹兼顾知识灌输和人格健全,提醒学生理解把握成功和品德的关系,提醒每个人补足补好“学会做人”这至关重要的一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包饺子
后一篇:怀念我的母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