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摄影作品(1)/《都市之窗》(2007-10-09 21:25:18)
这幅作品取名《都市之窗》。2005年8月摄于大连。左边是一幅挂在高楼外墙上的巨幅广告,右边是玻璃墙幕及反光形成的影子。加偏振镜,手持拍摄。佳能EOS1V相机,佳能EF24~70mm镜头,E100VS反转片,光圈优先f11,速度1/250秒。
作品《都市之窗》,在《大众摄影》2006年第1期影像社区比赛中获二等奖。
这幅作品获奖主要靠色彩和独特的视角以及其中所含的信息量和值得思考的东西。

作品《都市之窗》,发表在《大众摄影》2006年第1期。
获奖摄影作品(2)/《窗口》(2007-10-18 14:43:34)
[
这幅《窗口》的摄影作品获2006年第4期《大众摄影》杂志月赛优秀奖。
框式构图。虚实对比。内容对比。信息量。

获奖摄影作品(3)/《点球战》(2007-10-18 16:51:42)
这幅《点球战》的摄影作品获2006年第8期《摄影世界》杂志季赛佳作奖。

我所在学校经常举办班级间的足球比赛,我很早就想拍摄这方面的题材,可是由于场地、光线、背景等条件限制,我比量多次效果均不理想。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看书,突然听见外面传来阵阵喝彩声,我站起向窗外操场一望,两个班级正在进行点球大战,场面很有特点,我迅速取出相机连拍几张,可兴奋之后查看相机里面竟没有装胶卷,我懊恼不已。好在连续几天中午都有比赛,终于又等到一次平局后的罚点球时,我拍到了这个场面。
获奖摄影作品(4)/《曙光》(2007-10-19 09:31:06)
这幅《曙光》的摄影作品获2006年第4期《摄影之友》杂志月赛优秀奖。

在辽宁东港市海边拍摄的海滩日出作品。太阳从海面升起时因为有云雾没有拍成,等太阳稍稍升起时从云缝中透出光线照射在泥泞的海滩,反光使清晨鱼民赶海划船时留下轨迹清晰可见。我赶紧拍下这个瞬间,作品取名《曙光》。
一停二看三通过(图片)(2007-11-05
12:03:13)
这张图片摄于大连火车站西侧的通道处。背景是悬挂在火车站大楼西墙面上的巨大宣传画《一停二看 三通过》,前景是一个全球通的程控电话,一个年轻人正在打电话。看得出来,这个小伙子像是一个离家进城打工的外来人。他可能就是坐着某列火车进的这个城,正在向家里报平安。
一个画面,反映了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它可以把世界连在一起,联成一个地球村;它可以把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平安、你的快乐、你的收获,瞬间告诉你的亲人朋友。一个是并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确切地说是一个交通工具通行的设施——铁路的安全警示语。关于这个宣传语,我在二十年前看的那本《第三次浪潮》的书里好像讲到,作者说它是一个代表着一个观念。安全就必须要慢,安全就必须要看,这已经成为沉淀在我们国人骨子里的训示!可是外国人不这么看,他们对于安全还有更多更好的解决的办法,通过发散性、创新性、逆向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去过发达国家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国家的铁路横过道口已经实行立体化了,有的是上立交,有的是下立交。交叉路口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畅通无阻。当然,这是以雄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
这张图片拍摄于2003年,当时,看了图片的朋友说,这个参赛也不能获奖,拍它干什么。我说,“再过十年,你看看在中国,还有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的宣传画,不要说在大城市,就是在小城、在乡村,恐也难找。”不用十年,现在,你再去原来的位置,它早已不见了。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政治、文明、观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你我。在这些所有的变化中,观念是最重要的。观念的改变和进步,将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不知大家是否仔细看过十七的报告,你把它和十六大报告比一比,只看对教育的论述,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十七大报告把教育列入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个方面的第一项,把教育提高到新的地位来认识,这是一个观念的巨大转变。好了还是看图吧,希望这张图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
平遥古城的故事(图片)(2007-11-26 17:01:47)
中国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下来有不少,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湘西的凤凰古城、湖南洪江古商城、山西平遥古城,等等。这些古城有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给我的印象最深,它是中国汉族保存下来的最好的古城,这是一个完整的县城,城内的县衙商号等等全部保存下来,真不可想象它是怎样经历了文革年代。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城墙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
2005年9月,我第一次来到平遥古城。去之前也知道古城保存完好,但是当你真正置身这座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完好,连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的古城,你恍如隔世,来到明清时代。
平遥古城的每一座房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走进平遥,就如同走进一座大型的历史博物馆。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图片)(2007-11-30
20:03:14)
那是2006年5月,我来到了湘西沱沱江边的凤凰古城,我的目光一下子被那沱江河边的吊脚楼群所吸引。在湘西的土地上,甚至全国,能拥有如此规模的吊脚楼群,恐怕只此凤凰古城一家。
在河的南岸上,那古旧高低,一栋傍着一栋,一檐挨着一檐,壁连着壁,墙挨着墙,肩并着肩,高高的拥挤在河岸上。一律黛黑色装束,一律青瓦鳌头,在远山的衬托下,层次分明地延江而立绵延逶迤。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小巧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玉立于古城凤凰古城的沱江之畔,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
到凤凰古城,细看吊脚楼群是必品的一道风景。凤凰古城区别于全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景观就是立于江边的百年千年不倒的吊脚楼。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起源于唐宋时期。唐垂拱年间,凤凰的吊脚楼开始有零星出现,至元代以后渐成规模。随着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建筑物在日月轮回中不断翻新更替,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揭开吊脚楼群形成之谜,它是贫苦大众的群体杰作。迁徙而来的贫穷外乡人在城中找不到栖身之处,只能在城外想办法立足。贫穷最能调动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在沱江河、护城河的城墙外狭长地带垒窠筑窝,一半陆地一半水面地凌空架起简易住舍。
岁月沧桑,年代已久,支撑吊脚楼的木头都发黑了,埋在水里的石基长满了青苔,可它的原始风貌、结构和作用却没有改变。
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积淀。凤凰古城河岸边的吊脚楼群以其壮观的阵容在中华民族的国土上的存在是十分罕见的。它在形体上不单给人以壮观的感觉,而且在内涵上不断引导着人们去想象去探索。它在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中代表着一个地域民族的精魂,如一部歌谣,一段史诗,记载着风雨飘摇的历史,记载着寻常的百姓故事。如果没有吊脚楼,就不可能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没有吊脚楼也可能就没有沈从文的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