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是一条涓涓的小溪(校长眼中的杨爱军)

(2009-02-26 22:58:55)
标签:

爱是

一条涓涓

的小溪

杨爱军

事迹

教育

分类: 人间真情

为了开展好向杨爱军学习活动,大连市教育局正在编印一本杨爱军事迹的书。书中除了有大连市教育局的《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开展向杨爱军同志学习的决定》、媒体的报道外,还有我们学校与杨爱军共事的教师们写的杨爱军的故事。前些日子,书的组编同志通知我说,“这本书要有你写的杨爱军的事迹,因为你是杨爱军的校长。”组编同志还说,要求我的写的内容尽量不要与记者们写的重复,而且要稿的时间很紧。接到任务后,我没有采用原来我写过文章的框架与内容,而是从小事写起,并且是一气呵成写完这篇文章。之后发给组编的同志。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全文。

 

爱是一条涓涓的小溪

 张振海

2009年2月22日

 

2008年5月12日晚上7点多,我接到杨爱军从大连打来的电话,他平静地对我说:“校长,我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得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我得请假了,这两个月不能上班了。在中考前的关键时候不能上课了,真的不好意思!我的课,你就安排他们给代上吧。”听到“白血病”三个字时,我的心里很震惊,但是听着杨爱军平静的声音,我镇静下来继续与他的通话,他接着说:“千万不要把病情告诉任何人!不要影响学校的工作,不能影响同事的情绪,不能影响学生的复习。”

多么好的老师呀!在他自己得了这么严重的疾病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想到的是学生!

杨爱军的病情,其实早在2008年3月份新学期开学初,就有了症状。当时他就感觉头疼,并且身体没有劲儿,只是先后两次到当地卫生院都没有检查出来。医生虽然没有检查出他的病情,但是也留着他住院观察,可是他为了不影响上课,就没有住院。看着他拖着虚弱身体坚持上班,同事们都劝他早点儿到大医院去检查,可是他怕影响初三的语文教学,就一直坚持着上课。

2008年4月初,我劝他尽早去大连的医院看看,他却笑笑对我说:“在咱家医院都做了CT和血流便检查了,都没发现什么问题,没事儿的。等坚持到中考结束后,我再去检查吧。”

直到2008年5月中旬,我见他上楼都气喘吁吁的,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一点劲儿都没有。”我看见他这样子,就逼着他:“你抓紧去大连检查一下!”但他还是舍不得学生,怕影响上课,硬是坚持到“五一”,才出岛去检查。

这次接到他报告病情的电话,我先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稍微镇定之后,我就安慰他要安心治病,让他不要为学校的工作分心,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为了尊重他的意见,我在极度的矛盾中坚持了一周多才通知班子成员,之后才亲赴长海县教育局向局领导汇报。局领导知道他的病情后,非常重视,当即决定由局里领导和学校班子成员一起去大连看望他。第二天,当我们来到大连210医院看望他时,他还说:“不想让大家知道我的病情。现在已经到了中考高考的关键阶段,您们都很忙,不要因为我而分心。”通过看望,了解到他的病情很严重,治疗费用开支也很大,当时学校和教育局各带了一万元钱,局领导表示,你只管好好治病,不要考虑费用的问题,局里和学校会想办法帮助你的。他听了,还是说:“我不想麻烦大家了。不要把我的病情告诉别人,您们知道就行了。”

后来,在我几次到医院看望他的时候,以及打电话交流的过程中,我都提出想找有关部门汇报他的病情,以寻求帮助解决高额的医疗费问题,可是每次都被他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就是:“不要把我的病情告诉大家,不要麻烦别人。”

看他这种只愿意付出,不图回报、不求索取的心态,我从内心里感动。后来,在没有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学校在师生中发出了为他捐款的倡议,短短一天就收到捐款4万多元。第二天,长海县教育局向全县教师发出了捐款的倡议,也是短短一天就收到了7万多元。之后,我在博客上发布他的事迹和他的病情,引来了无数素不相识的网友的关注,先后有200多名网友主动捐款,捐款总额达10万多元。

通过网络,很多媒体知道了杨爱军,开始关注杨爱军。记者们来到獐子岛,来到学校,了解到杨爱军的更多的事迹。他的事迹也深深地感动了记者朋友们。媒体的宣传报道,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了杨爱军。2009年1月,杨爱军当选“2008辽宁教育年度人物”。

杨爱军为什么能引来那么多人对他的关注、关心呢?

应该说,在杨爱军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身上发生的只是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就像小溪一样涓涓地流淌着,时时刻刻地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杨爱军把这些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

我是2001年8月底,到长海县第四中学担任校长的。这时候,学校的教学分工已经安排好了。杨爱军担任初一的语文教学。

通过听课,我发现杨爱军的课备得认真,教得投入,很受学生欢迎。而教初三语文的教师中,有一位是当年才毕业的新教师。对比之下,我认为杨爱军担任初三的语文更恰当。听了他近一个月的课之后,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慢慢地,我就试探着想让他去教初三的语文,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在交流中,他常说:“当教师就要当班主任。虽然班主任很辛苦,但是做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可以对学生施以更多的影响和教育。”后来,我就安排他接手了一个初三班的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岗位上,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就在2001年冬,他的爱人到日本打工,他就把孩子交付给岳父母,他则把整个人交给了学校和学生,每天晚上不是备课批改就是家访,都是深夜才回家。

2002年7月,中考结果出来了。令人惊喜的是,我们长海四中达到长海高中公费录取线54人,而杨爱军担任班主任的班里,36名同学全部进线!我们学校的中考进线比例也破天荒地获得了全县第二名。要知道,在此之前,长海四中的教学成绩一直处于全县尾部,也就在仅仅一年前,全校中考达到长海高中公费线的只有36人。而这次杨爱军一个班的36名学生全部进线,这是多大的成绩啊!这里凝聚了杨爱军的多少心血啊!看着自己辛勤的付出结出了硕果,他对我说:“校长,从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中考成绩看,说明我们的方法是科学的正确的。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从此,他常常到我的办公室里找我借书(因为我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买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书),充分利用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

2002年下半年,大连市要举办语文教师教学比赛。市里分配给每个县市区一个参寒名额,县里为了选拔最高水平的教师参赛,在县内进行了初选。经过学校和县内的层层做课选拔,杨爱军获得了代表长海县参加市里比赛的机会。当时的比赛是在瓦房店市二中进行的,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杨爱军不但课前做好了课件,还从獐子岛带来一只腰鼓。

比赛那天是我陪他去的。上课班级是随机抽取的,他那堂课讲的是《安塞腰鼓》。这节课,杨爱军上得有声有色,课堂效果很好,评课的教研员和听课的同行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一等奖。对于市内教师来说,能参加市级比赛并获奖,可能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对于一个海岛教师来说,能参加市级比赛并获得一等奖,那是莫大的荣誉啊!因为在此之前,长海四中从未有教师获得过市级比赛一等奖。

面对这个一等奖,杨爱军没有沾沾自喜,他很谦虚很清醒。事后与大家的交流时,他说,我是抱着学习与交流的想法来参加这次比赛的,我这节课上得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后还有很多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希望得到同行和教研员的更多指导。

从那以后,杨爱军更加钻研教学业务,他把除了睡觉和吃饭的以外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了。

杨爱军不但自己钻研业务,还带领徒弟们一起研究。杨爱军先后带过赵燕、宗金辉、滕秀玲等几位徒弟。他在带徒过程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她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传承给她们。这些徒弟个个进步神速,赵燕老师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位于县城的长海一中担任初三语文的教学;滕秀玲老师代表学校参加长海县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宗金辉老师也经过学校、县内层层选拔,代表长海县参加大连市语文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师徒先后参加市级教学比赛均获一等奖,创造了我校历史上的奇迹。

杨爱军并没有满足师徒已经取得的成绩,他持续的学习钻研,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推陈出新。2004年4月,杨爱军再次代表长海县参加全市语文教学比赛,这次又摘得一等奖。这次比赛是在大连开发区某中学进行的,事后开发区某中学领导亲自找到杨爱军,要“挖”他到该校,被杨爱军婉言谢绝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知道这件事后对他说:“这么好的条件和待遇,你真的应该去呀!”他却说:“我不想离开獐子岛。獐子岛养育了我,这里有太多的人帮助过我,我付出一生也回报不了。”他这话说得很平淡,但是从他身上洋溢出的感恩情怀,我能真切地感受到。

2001年9月,长海四中在长海县教育局和獐子岛镇政府的共同领导下,进行了教育改革。新班子成立后,推出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零距离与家长接触,拉近与家长的距离,鼓励、提倡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后来,学校又推行了全员家访制度。

应该说,在此之前杨爱军就有家访的工作习惯,并进行了大量的家访。在此之后,杨爱军感觉他的深入学生家走访的理念与学校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和,理念上的相通使他的家访的劲头更足了。特别是在2001年以后,他家访的次数更多了。初步计算,他教的班里每位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平均每家家访都在三次以上,獐子岛(包括獐子岛管辖的三个小岛)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留下了他家访的足迹。无论学生的家住得多么偏僻,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是差,他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没家访到的。

关于杨爱军家访的故事能写出一本书,在前面的文章中,记者们已有不少记述。这里,讲几次我与他一起经历的家访。他的徒弟滕秀玲班上有一位学生SY,已经几天没来上学了。那天,我、杨爱军和滕老师一起到这个学生家走访。这位学生的父亲长年在国外渔场作业,母亲在海产品加工厂上班,父母感情不和,婚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家里的条件很差,又缺少父爱母爱,他患上了自闭症。在此之前,班主任教师已经家访过几次了,但是此生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有上学。这次我们去家访,一是动员他上学,二是怕他在家里出现意外。我们与SY进行了艰难的沟通。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无论你怎么和风细雨,无论你怎么循循善诱,我们与他说话,他有的时候低头不语,有的时候只点点头,或是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当了解到他和上小学的弟弟中午煮方便面对付着吃的时候,杨爱军开始生火,帮他做饭......这次家访终于取得成功,最后这名学生坚持上学,顺利完成学业。后来总结这次家访,我们都认为取得成功是因为杨爱军蹲下身子为学生做饭而感动了学生。家访中,为学生生火做饭,对于杨爱军来说再平常不过了,经常听到家访中他帮助劈柴、烧火、修理台灯等事情,这些平凡的举动里面包含了他对学生深深的爱。

2006年8月,杨爱军担任了副校长,主管德育、体育、卫生等工作。2007年5月,初三年级有一个学生得了恐惧症(家长领孩子到大连的医院检查后,交到学校的诊断书上写的这一病症),光天化日之下总感觉有人要砍他,所以他在书包里带着菜刀。杨爱军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上网查找资料,还到医院借了一本精神病学的医学书,经过认真学习,了解了这一病症产生的原因、心理和药物治疗的方法等知识,并把相关内容打印出来,准备去家访时交给家长,并帮助家长一起研究。可是当杨爱军、我和班主任去家访时,家长极不配合,称医院检查错误,并赶我们离开。杨爱军并没有放弃,他苦口婆心地开导,劝家长要正确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治疗。后来又经过杨爱军与这位家长的积极沟通与交流,终于使这位学生治愈了病症,并考取了高一级学校。总结这次教育过程,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杨爱军在工作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认真地研究了这种病症。这位家长非常感谢杨爱军和学校。后来在一次面对记者的采访中,这位家长说着说着掉下了眼泪。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杨爱军深知这个道理。无论他当班主任,还是做教务处副主任以及做副校长,他都能把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与大家共享。他做班主任,很少占用自习课的时间辅导语文,而是把时间都安排给了其他学科教师,他还经常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给学生讲解数学化学等知识。

杨爱军在长期的初三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他通过大量的图表计算发现,我校从2002年以来,中考达到高中公费录取线的最末一位学生的分数除以我校最高分数,得数总在

0.78~0.82之间。他把发现的这个规律告诉大家,全体初三各班的教师都用这个比例来分析研究中考。大家在每年五月份的摸拟考试时,就用0.75(因为学生最后还有近两个月的复习,所以采用0.75)这个系数去乘以我校最高的分数,得到的分数就作为我校中考时可能进入高中公费线的最后一名学生的成绩。这样,中考的目标非常明确,几年来的中考结果也验证了其比较准确。

杨爱军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大爱无疆。在教学中,他发现既使每天留有很少的作业,可第二天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查找原因,是缺少督促,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的能力差。经过与学生沟通,他与学生之间形成约定,每天晚上学生都要积极认真完成作业,不论什么时间完成,学生都要用家里的电话给杨老师的手机打电话。杨爱军不用接听,他把学生家的电话号码全部存在手机里了,只要看到来电的号码,就知道学生完成作业了。这种方法很有效。

杨爱军对学生的爱,以及他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也深受学生们信任。一位已初中毕业两年的学生YXL,现在就读高二了,在杨老师住院前,还经常把高中的作文捎回来请杨老师给批改。

杨爱军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他利用工作之余,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撰写出来。几年来,他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中国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教学案例》等国家级、省、市级的刊物上发表。为此,他和省市级的教研专家成了好朋友,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就在他住院期间,他与徒弟合写的一篇案例《利用文本以读促写》发表在《教学创新》杂志2008年第11期上。正是他这种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使他成为长海县语文学科的带头人,大连市骨干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2007年,他被评为大连市十大优秀农村青年教师。

杨爱军在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遇有荣誉却总是主动推让。2004年教师节前,由于我校工作成绩突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我校一个参评大连市优秀教师的名额。经民主测评,杨爱军名列前茅,但是他却找到我说:“这个名额还是给孙老师吧。孙老师工作也很突出,他年龄大。我年轻,还有机会,再说我干工作也不是为了得荣誉的。”以杨爱军的工作业绩,每年教师节的县优秀教师评选,他都应该是榜上有名的,可是他却说:“工作是大家做的,荣誉也应该大家分享。”

 

由于我是从大陆到海岛工作的,我吃住都在学校,晚上在办公室看书学习写材料等,已形成了习惯,几乎每天都在10点以后我才回宿舍,夜里11点以后回到五楼的宿舍也是常事。与我相邻的就是杨爱军副校长的办公室,可是经常看到杨爱军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后来,每次晚上我从办公室离开的时候,总要去提醒他:“不早了,快回去休息吧!”他总是说,“没事儿,还有点儿作业快批改完了”、“不困,在备备课,越备越清醒了”、“看看书,写点儿东西,快写完了”。长期以来,我也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洗漱完毕临睡前,我总要拉开窗帘,从五楼向三楼望一下他办公室的灯是否关闭,经常看见都晚上11点多了,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我就打电话催促他赶快回家。他总是答应得很好,但还是拖一会儿才能离开。记得有一次,我凌晨3点起夜,习惯性地拉开窗帘,发现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我只得给他下命令了,让他马上回家。

我从来没见过工作中这样拼命的人。我在网上发的第一篇讲述杨爱军事迹的文章,用的题目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工作中,我们从来不提倡燃烧自己,可是杨爱军的拼命工作真的就是在燃烧自己。

杨爱军乐于读书,善于写作,积极接受新事物。2007年,他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把自己的文章和心得与更多的人分享,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博客里,他以亲身的实践经历和饱满热情,书写着一篇又一篇《孩子王之梦》的故事。他的故事真实、感人,现在读起来仍是那么的亲切——“我高兴着自己是一位老师,我幸福的与学生一起生活,永远拥有年轻的心态;我梦想着,希望自己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有出息……”、“要想踏踏实实当好一名老师不容易,但也容易,那就是轻易地就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交给学生,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我梦想着每位老师都不放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使他们学有所得,不放弃学生也是不放弃自己,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样。”

2008年4月的一天晚上,杨爱军兴奋地告诉我,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到《孩子王之梦》系列故事后,让他写完,准备整理出专辑。杨爱军的每一篇“孩子王”的故事,我几乎都是第一个读者,我鼓励他:“写得真的不错!关键是你做得更好!坚持写下去,定会有收获的。”

可是他的《孩子王之梦》系列文章最后的更新,定格在2008年4月15日。我多么希望他能够早日战胜病魔,重新续写他的“孩子王”呀!

杨爱军常说:“要把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做好。”他不但把平凡的小事做好了,而且把这些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正是这些平凡的小事,铸就了杨爱军热爱家乡大爱无言的高尚情怀、热爱学生大爱无疆的崇高风范和热爱事业大爱无怨的时代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