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视觉/图片生活记录凤凰古城吊脚楼 |
那是2006年5月,我来到了湘西沱沱江边的凤凰古城,我的目光一下子被那沱江河边的吊脚楼群所吸引。在湘西的土地上,甚至全国,能拥有如此规模的吊脚楼群,恐怕只此凤凰古城一家。
在河的南岸上,那古旧高低,一栋傍着一栋,一檐挨着一檐,壁连着壁,墙挨着墙,肩并着肩,高高的拥挤在河岸上。一律黛黑色装束,一律青瓦鳌头,在远山的衬托下,层次分明地延江而立绵延逶迤。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小巧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玉立于古城凤凰古城的沱江之畔,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起源于唐宋时期。唐垂拱年间,凤凰的吊脚楼开始有零星出现,至元代以后渐成规模。随着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建筑物在日月轮回中不断翻新更替,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揭开吊脚楼群形成之谜,它是贫苦大众的群体杰作。迁徙而来的贫穷外乡人在城中找不到栖身之处,只能在城外想办法立足。贫穷最能调动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在沱江河、护城河的城墙外狭长地带垒窠筑窝,一半陆地一半水面地凌空架起简易住舍。
岁月沧桑,年代已久,支撑吊脚楼的木头都发黑了,埋在水里的石基长满了青苔,可它的原始风貌、结构和作用却没有改变。
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积淀。凤凰古城河岸边的吊脚楼群以其壮观的阵容在中华民族的国土上的存在是十分罕见的。它在形体上不单给人以壮观的感觉,而且在内涵上不断引导着人们去想象去探索。它在风风雨雨的历史长河中代表着一个地域民族的精魂,如一部歌谣,一段史诗,记载着风雨飘摇的历史,记载着寻常的百姓故事。如果没有吊脚楼,就不可能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没有吊脚楼也可能就没有沈从文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