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教育杂谈教育随笔杂谈中学生吸烟 |
博客圈。让我们在这一片共同蓝天下《仰望星空》,关注自己,关注国家,关注世界,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心一切我们感兴趣的人、事和物,用我们各自的方式(文字/图片等等),表达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于中学生吸烟的话题(六)
—— 中学生吸烟心理成因的调查
为了获取关于中学生吸烟心理的第一手材料,我校采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随机访谈调查、开座谈会调查等三种方式。
1、问卷调查的对象及调查问卷的内容
调查对象:长海四中全校学生。
(1)中学生对烟害知晓率较高,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调查中我们发现:
74.3%的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比如会损伤脑细胞,影响智力发展,刺激呼吸器官等”。
82%的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不文明”。
78%的学生认为“吸烟普遍流行,说明吸烟的好处大于坏处”的看法没有道理。
80%的学生知道“吸烟是个入选择,吸烟对别人没有影响”是极不科学的。
........
这些都说明绝大多数中学生知晓主动吸烟、被动吸烟的危害性,也说明近几年的禁烟教育是有成效的。
但是也有79.4%的学生相信“吸烟能提神、解闷”;66.7%的学生认为“吸烟是社会交际的必需品(即给别人递烟,容易与人接近)”;46.4%的学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吸烟将成为一种社会新时尚”是不可能的;还有25.4%的学生认为“吸烟是心理成熟的标志,是事业成功的表现”。这些都说明中学生对烟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同时当有陌生人在贴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吸烟时,66.2%的学生选择了“远离他”,25.4%的学生选择了“尽量忍受”;即使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老师抽烟,也只有9.9%的学生坚决反对,56.3%的学生“偶尔劝阻,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还有35.8%的学生“从来没有劝阻过”。这说明中学生对烟害的认识并不强烈,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中学生对烟害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道听途说”。由于家庭和社会不可能给学生系统、完整而又深刻的“烟害观”,学校也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产生这种现状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化学教师,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利用化学课堂来给学生一个理性的、深刻的“烟害观”?如果这项工作做得好,影响的绝对不仅仅是中学生吸烟率、中学生成年后的吸烟率,对整个社会的禁烟工作肯定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中学生吸烟心理与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自主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仅仅是初步的、表面的、不成熟的,甚至有时还是片面的、极端的;己开始呈现成人意识—渴望成熟,内心特别渴望别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渴望得到尊重,或认为自己己经成人了,于是在行为活动、社会交往中处处想表现出来。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中学生因为一时心情烦闷,联想到电影电视中类似的镜头,错误地认为吸烟就是排遣烦闷的手段。比如,有个学生说:“一些烦得不得了的事,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出来,可说出来没人听,没人理解,也不想与别人交流。”这充分说明中学生心理上存在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片面的。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当心情好转时就不再吸烟,有的因为“老爸打了一顿”而停止吸烟,也有极少数学生对烟“感觉不错”,或者由于朋友、同学相互影响而持续吸烟。读高中开始吸烟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想表现自己已经成人。比如,有学生说:“不抽烟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没意思,不像个男人,是个小孩子子”。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应该很清楚:对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简单的禁止肯定会屡禁不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