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释义[转]

分类: 书法理论 |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释义
——兼评米芾的困惑与傅山的心得
梁武帝萧衍评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史载梁朝袁昂的《古今书评》评萧思话的行书亦有“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注:萧衍与袁昴为同时代人,史传梁武帝萧衍亦有《书评》)米芾对此很不理解,他说:“历观前贤论书,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愈远,无益学者。”袁昂以走墨连绵解释龙跳天门,以字势屈强解释虎卧凤阙,对此,明末傅山《题自临兰亭后》说:“吾悬拟龙跳似之,尚恐虎卧不尽其变。”他说自己学王,对走墨连绵已有所得,而对于字势雄强则未尽其妙。
可见,对于“龙跳虎卧”,古来见仁见智,有的持批评态度,如米芾,有的习有所悟,如傅山。那么,“龙跳虎卧”究竟作何解释,其所标示的书法之美是何种境界呢?
首先,“龙跳虎卧”是先贤对草书美的品鉴体验。中国最早关于草书的美学论著当数崔瑗的《草书势》。他认为,真正的草书之美在于“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其中前六句是就草书的表象说的,而后四句最为传神,即兽鸟对峙(同跱)的精彩瞬间,是鹰击长空,狡兔暴骇,是猛虎下岗,惊鸟归林。“龙跳虎卧”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的美的状态,它不在于飞得高,跑的快,而在于一种张力,一种势。虎卧凤阙,虎视眈眈,凤鸟欲飞,正是要表达的这种意境。观古希腊雕塑米隆《掷铁饼者》,可体验这种美的境界。http://s3/mw690/001tkXbHgy6WOexPlMS62&690
米隆《掷铁饼者》
其次,“龙跳虎卧” 是动与静、形质与情性、雄强与柔美的对立统一。中国草书之美的境界还在于阴阳和谐统一,具体讲就是点画与使转,方笔与圆笔,急速与迟缓等的对立统一。正如孙过庭所言,“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就是说,草书不仅要有使转,要有连绵,还要有点画,有沉稳。点画与使转,相依而生,相辅相成。“龙跳天门”,龙为动,天门为静,龙为情性,天门为形质;而“虎卧凤阙”,虎为动,凤阙为静,虎势雄强,凤阙柔美。傅山的连绵草,一路翻滚,因而他自己认为是已得王羲之法。其实,王羲之草书,不仅有表面形迹上的走墨连绵,更体现为意态飞动,“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梁武帝故意略去“走墨连绵”,避实就虚,对羲之草书真是深有会心。黄庭坚云“右军书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论横说,无不如意,在复可以常理待之。”
http://s14/mw690/001tkXbHgy6WOeLzhPn4d&690
由此,米芾的困惑在于他的主观和自负,他一生没有理解“龙跳虎卧”,对旭素草书也多有微词,他认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米芾《草书帖》)然而,这也铸就了他一生在草书上未大成就。至于傅山,虽心有所得,但止于表象,终未入崔杜之门。
注:
萧思话(406年―455年),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官员,宋武帝刘裕继母孝懿皇后萧文寿的弟弟冠军将军、南琅邪太守萧源之之子。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1]
袁昂(461—540年),字千里,扶乐(今属河南)人,一说陈郡阳夏人。仕齐为吴兴太守,梁武帝用为吏部尚书,迁尚书令,官至司空,卒谥穆正。
《古今书评》是作者奉命品评历代书家之作。该书对王右军、王子敬、羊欣等二十五名自秦汉至齐梁,“皆善能书”的著名书家,逐一加以点评,各家每以短语概括,文字极其简洁,惜墨如金,如“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邯郸淳书应规人矩,方园乃成”等,皆十分精辟。其次,作者以形象化的笔法描述抽象的书体效果,将富有哲理的点评与生动的比喻融为一体,如云:“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语便态出。”“羊欣书似婢为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再者,作者特别推崇张芝、锺繇、王羲之、王献之四家之作,尊为“四贤共类,洪芳不灭”,评价极高。
传梁武帝亦有《书评》之作,与此书颇为相似,论者以为可能是后人据此附益或伪托而成。而袁氏此书,则钩玄提要,富有开创性意义,实为我国书学史上较早期书法品评专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