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男生女重男轻女澳门因素育儿 |
分类: 牛妈的好孕日记 |
这是盘古开天地以来人类就在做的一件事,可这事儿传了千年,越传还就越来事儿了。在精子与卵子相遇的那一时刻,就注定了一枚受精卵的性别。可我们很多人都耐不住那280天的等待而总结了无数的生男生女表以及经验谈。在物质不丰富的过去,性别可能决定了一个小家甚至是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在物质丰富、人丁过旺的现代,仍然乐此不彼的上演着“我猜、你猜、大家猜”。要问我说这种“性别好奇”是否带有“性别区别对待”的成份呢,我觉得多少还是会有一些的。
问大家喜欢粉色还是蓝色,可能大家都会有各自己的答案,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和别人答案的不同而认为对某种颜色有歧视。但如果将这二种颜色与性别一挂钩,我想会有不少国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答案了。我想说之前选择某种颜色而之后又改答案的,估计这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是带有性别区别对待的,至少是受了。这种影响选择的思想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老祖宗至到老妈那言传身教里来的。即使面对当下的经济不景、就业压力、教育开支和一票(独生子女证)否决制,以及未来的人口膨胀的剩男21世纪,还是很多人选择没有困难也要生,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生的这条路。那么,是我们的国策太不尽人情了吗,毕竟独生子女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慢慢显现出来,引起专家学者的大讨论。难道真得我们的国人是如此难以教化,如此没有素质?还是儿女双全的人性被误读?那么,让我找个地方找个群体,研究研究。澳门,生育孩子的成本较大陆低很多(对于本澳居民给予从怀到产的费用全免政策),且不限生育数量。而且从环境上来看也是中西合璧的大杂院儿,有外国人、土生葡人以及更多的从广东福建移民来的中国人。因此,在这样一个各项生育成本低廉、政治环境宽松、思维多元化的一亩三分地儿里,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出中国人对男女性别的潜意识观念吧。我就不完全总结一个自己的感受吧。仅为一家之言。
总结我周边人群的经历及我去医院孕检期间的感受,澳门各个年龄结婚生子的都有,我曾听过有高中生毕业因怀孕而结婚的,也有四十多岁的高龄产妇,而且还存在未婚生子的例子。没有计划生育的澳门人民,一般会生二个及二个以上。这倒有几分真是出自于一个孩子太孤单、多儿女多福的想法。当然,也存在只生一个的家庭,但绝大部分都是只生了一个儿子后不再生了。如果第一胎是女儿,之后追生的比例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或多或少还是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想有一个儿子的想法。因很多移民自福建的家庭仍然保留着有二个儿子的生儿意识,导致包括我老公在内的这一辈儿成为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不过这带来一个好处是由于不是单传,多儿子的大家庭分成小家庭后,必须生儿子的意识开始淡化,并开始有很多小家庭选择只生一个,或者在五六年内先生一个。这可能是出于经济考虑作出的决定。是否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澳门,“重男轻女”的思想慢慢开始向着“想男念女”呢?在我看来是有这个趋势的。
那么,还会有人表现出喜欢某个性别的宝宝,我想可能有经下几个因素决定,按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为:一是受家庭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影响而有所偏爱;或者一方因另一方的偏爱思想被动服从,比如怕老公或老人唠叨而想生男宝;二是由于自己的成长或生活经历而偏爱某一性别,比如因早年缺少父爱而偏爱男宝;三是将性别做为与攀比、炫耀甚至是利益来源的资本,比如为了继承权、拆迁、户口等偏爱男宝;四是由于害怕某种遗传而偏爱某一性别,比如怕秃顶遗传偏爱女宝。以上因素较少能和知识素养直接联系起来,反而我认为较多受个人的家庭教育及社会观念影响。因此,即有高知分子“精神遗弃”母女的新闻,也有想有女儿而不惜报养的农村家庭。
最后想说的一句是,如果未来科技能够再发达一些,国策再人性化一点,希望能成全每个家庭儿女双全的愿望,如此,生男不再有中彩的惊喜、生女也不再有失落的叹息,让原本很自然的事情自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