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雾都”伦敦的帽子可以给北京了

(2006-12-12 19:32:32)
分类: 健谈两会

 “雾都”伦敦的帽子可以给北京了

 

昨晚遭遇的一场大雾,让我自然地想到伦敦雾都的帽子应该给北京了。昨夜十一点多从单位回家,浓雾弥漫,越往东走雾越大,不怎么白的滚滚浓雾铺面而来,京通高速封闭了,由于五环路没有辅路,我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硬着头皮绕远路,一条漫长而迷茫的路呀,能见度只在一米,凭借老马识途的本能,我居然摸索到家,那真是可以用摸索来形容,呼吸都开始觉得困难,我想这可能是老天爷谴责我对环境问题报道的虚弱吧。

 

说实在的我还是中国环境记协的一员,我十分感谢他们邀请我加入,但是这却更增加了我的愧疚感,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河流污染、水源地污染、海洋污染、空气污染,工业化快节奏的脚步踩着沉重的步点践踏着我们的环境,影响我的神经。到旅游胜地度个假回来,一下飞机以为自己掉到了烟囱里,圣诞老人都能被呛死。每天我都关注各地的环境消息:哪个地方煤烟笼罩已经很久暗无天日了;哪个地方化学品工厂爆炸污染河流了;哪个地方乱建水坝鱼都活不下去要么自杀要么绝育;哪个地方重污染企业违规排放很多年当地政府睁一眼闭一眼,直到毒倒一批人才能引起重视。我想在节目里痛斥那些昧了良心的混蛋,但是我只能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点到即止,不能点的避之,寄希望于其内自省而改之,但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和政治前途的诱惑下,我从来不敢高估环境污染始作俑者的道德操守。环境第一,发展第二,这就是我的观点,破坏环境的发展坚决不要。

 

以史为鉴,1952年12月4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数据表明,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类似的烟雾灾害随后又发生过几次,对英国人产生了很大震动。几十年来,英国相继通过《清洁空气法案》、《环境法》、《空气质量战略草案》,英国还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很多去过英国的人都说,慕雾都之名去英国的人们可能会失望,只有偶尔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雾霭,无数英国文学作品中曾经描绘过的沿街滚滚而下的黄雾已经消失了踪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要亡羊补牢,而要未雨绸缪,说实话,雾都的帽子可不象文学作品中那么浪漫,那可是一顶黑帽子,而且一戴可就好多年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