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说就说 |
童星谋杀案与“兔唇事件”——拷问媒体道德底线
昨天看报纸,很多媒体都登载了一篇消息,美国童星谋杀案十年后抓获疑犯。
1996年,在一次选美比赛中获得“美国小皇后”称号并闻名全国的小明星——六岁的乔恩贝尼.拉姆齐被谋杀,她的父亲在地下室找到她的尸体,这本是一件普通的谋杀案,但是由于案件疑点重重难以告破,被害人又是有知名度的可爱童星,刑事案件变成了娱乐事件,于是媒体找到了捕获观众眼球的突破点,开始连篇累牍地追踪报道并加以推测分析,甚至把怀疑对象指向了小童星的家人,媒体假借社会公义之名,暗示小童星乔恩贝尼的父母重视金钱甚过爱自己的女儿、望女成凤心切可能因为小事失手打死自己的女儿,甚至怀疑是乔恩贝尼九岁的哥哥因为嫉妒妹妹的成功而将她杀死,于是她的父母顶着沉重的社会压力给自己辩护并悬赏捉凶,但还是等了十年,母亲因为癌症病逝没能亲眼见到凶手落网。
1996年是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但是至今还记得一件事:美国的电视台中断奥运会的直播而插播了警方在高速公路上追捕被怀疑杀妻的黑人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的场面,那一年,美国的媒体不关心体育,命案追踪和命案解密给媒体带来了无数的眼球和丰厚的广告。1996年对美国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众最感兴趣的论题依次是:犯罪、有关当地人物、事件、健康、体育、当地政府、科学、宗教、政治新闻、国际新闻。严肃的政治经济科学新闻已在公众兴趣中处于末位。在当代西方最有可能吸引最大数量观众的是能满足他们娱乐消费欲望和兴趣的媒介产品。
前天在办公室和评论工作室的杨霁红聊天,她说,现在很多节目,收视率指标很高,但是观众满意度指标很低,什么原因呢?她说:“这说明很多节目,观众是一边看一边骂,看一半送一句‘什么玩意儿’,然后接着看”。很多的节目充斥着追求简单感官刺激的画面和文字,但是收视率确实很高,所以很多媒体在收视率的压力下被逼良为倡。
美国传播学者CarolReuss曾评价说:“小报新闻、脱口秀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化新闻是以牺牲信息传播为代价来提供娱乐的,最终伤害了公众利益,从而对民主化进程造成了消极影响。娱乐化媒体常常采用这样的招数吸引受众,过分强调娱乐性,对社会问题作简单化和烦碎化的处理,诉诸感官刺激,采用陈词滥调、陈旧模式、大肆夸张、半真半假、含沙射影的方式,来建构虚假的社会现实,直接损害了公众对重要问题的关注。不仅如此,娱乐化节目还常常倾向于将复杂严峻的问题简单化,将人生或社会场景简化为善良与邪恶、正确与错误、你的观点与我的观点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互相对峙,而这种对抗性话题又常常是关乎个人的精神创伤、生活麻烦和个人成就等私人性话题,传媒对重要社会问题要么伪做不知,要么作出貌似严肃真诚实际上是随意虚伪的解释。这种对抗常常表现为情绪或言辞上的冲突,这些看来是激动人心的冲突,在电视主持人的引导下,会在数十分钟内得到解决,从而在受众中制造一种矫揉造作的情感高潮,让人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感与虚幻的成就感,从而实现对日常生活、个人身份颠覆的欲望。这种招数被斥为'稻草人(strawman)'的技巧”。
这一技巧被各种媒体谙熟,过度娱乐化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传播渠道:电视、报纸、杂志、网络论坛、博客,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被变异和放大,新闻标题极尽刺激和暧昧,明星似乎成了猎物,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放过,炮制出“兔唇事件”这样的标题,说实在的,这样的一个疾患够得上“事件”这么有历史性的词吗?可恨的是一些小报和狗仔队开始挖地三尺刨弄相关的隐私和绯闻,更可恨的是一些人心怀叵测在博客上写文章研究孩子背后的故事,更更可恨的是一些媒体假借谴责虚假报道实则借机炒作,并推出所谓的“兔唇事件”专题。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借用何勇唱过的的那首《垃圾场》结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垃圾场,人们像虫子一样在这里你争我抢,吃的是良心,拉的是思想……,谨以此歌献给当今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