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判词和判曲解开《红楼梦》之谜(1)

(2018-08-02 05:19:05)

(一)真事隐:隐在判词和判曲中

 

简而言之,《红楼梦》既是描写一个大家族的败亡,又是以这个大家族的灭亡过程来隐写明朝的灭亡,既借这部巨著来怀念家族败亡之前的美好生活,也借这部巨著怀念故国,同时对国破家亡的原因略加总结。

在作者和评书人看来,他们创作的这部巨著就是一部史书,而且是一部不同于野史的正史,当然也有别于清廷组织修撰的《明史》。

第十二回贾瑞死于风月宝鉴,他的祖父贾代儒大怒说:“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评书人称贾代儒为腐儒,且称:“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还有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可见代儒要毁不是镜,而是这本书。为什么要毁?因为这本书会刺痛那些乱臣贼子的心,因此又称“此书不免腐儒一谤”。古人有以史为鉴的说法,结合评语来看,这部书显然就是一部史书。在第五回可卿的判曲后面,评书人说:“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可以看成作者用的是史笔。

史笔当然要“直书”,以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目的,供后人“以史为鉴”。这也是为什么起《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原因。

然而,通部书看下来,也不见一点明末历史的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部书不可从正面看。十二回评书人提醒:“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如果曲解这部书,评书人郑重宣称:“是书哭矣”!可见作者看重的是背后故事,正面大都是风花雪月,一点也看不到明末历史痕迹。

背后的故事,就是作者有意隐去的事,即明末历史。这段痛史隐在第五回的十二钗的判词、判曲和图当中,借用的是《推背图》的方法。

《红楼梦》第五回中评书人有一段话说到《推背图》:“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也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第五回十二钗的判词,就是借用《推背图》的做法,预示们的结局。实际上是影射明末的人与事,都是属于过去的历史了十二钗或影射明末的人,或影射明末拟人化的历史事件。

《推背图》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预测自唐朝以下的兴旺治乱之事,准与不准先不说,其实是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高度概括。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每幅图像之下有谶语,有颂诗四句。最后一卦颂“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

《推背图》与明初的《烧饼歌》是中国著名的预言书,古人称之讖书。讖书兴于汉光武帝刘秀时,光武帝本人就十分热衷此道,大概想用谶书来证明自己是上天所拣选的正统皇帝。还在光武帝起兵打天下之前有个叫刘歆的学者从秘府看到“刘秀起兵捕不道”这句预言,便改名刘秀。唐太宗看到“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句预言,袁天罡告诉他这个女主已在宫中太宗打算大搜宫中,将这女子杀了。袁天罡王者不死,唐太宗还是不甘心,最后借故杀掉开国功臣李君羡李君羡是武安人,封武连县公,小名又叫做“五娘子”,因此不明不白丢了性命。

统治者担心谶书被利用来煽动反乱朝历都严加。谶书也的确不是好东西,正如批书人所说“非常人供谈之物”。

如果十二钗仅仅是人物”,《红楼梦》借用此法,岂非小题大作?《红楼梦》不是预言书,书中故事已经发生过,只是借用《推背图》的方法将十二钗的一生做个总结,来揭示明末发生的人和事,却将“真事隐”去,不加以细写。

第一回作者就通过甄士隐的名字,开宗明义称没有将真事写出来。如果照传统说法写的是曹寅家事,还能隐去什么?日常生活写得那么详细,抄家一事也写了——甄府真抄,贾府自己抄,曹寅家还有什么隐情可以掩盖?

《红楼梦》隐去的真事,只能是明末的人和事。这些真事就隐在第五回的判词、判曲和图中。《推背图》中有图,有、有颂诗,《红楼梦》第五回中有图,有判词,有判曲,完全借用《推背图》的方法。

虽然没有写出来,但照第五回批书人称“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以及这一回中警幻仙子称十二钗的判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可以确定明末重要的人和事都包括在十二钗当中,只是隐而不写,仅借《推背图》的办法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写个结论,然后仅仅咏叹、仅仅感怀而已。

江南织造的曹寅家会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可以隐而不写?如果隐而不写,还有什么可写的?作为一家一族中的人和事,犯不着如此这般。再说,曹寅作为一个五品小官,虽然是皇帝的包衣奴才,也不可能有太多值得隐而不写的事,他家与钟鸣鼎食的世家更是相隔云泥。

如果写的是南明,必要逃避文字狱,因此才会借用《推背图》的办法,用一幅图、几句话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件国家大事,为“儿女子预测“数运”,用判词和判曲高度概括南明的人和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五回的图像、判词和判曲就是一部简易的明朝末世历史。

许多人坚持《红楼梦》写的是南明血泪史,但看看书中故事一点都不像南明史,因而底气不足。他们没有想到作者其实并没有写出南明史(其实不单南明史),而是将借用《推背图》的方法将明末历史浓缩在第五回当中,仅仅写出一个结局,正如《推背图》一样,也仅仅写一个结局,并没有任何过程。

从书中细腻的描写看,可以确定《红楼梦》有个故事原型。但作者是谁无可稽考,故事原型无从查找,大致只能推测是照一个王府或者世家的故事作为原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原型影射南明的人与事,来达到作者感怀伤亡的目的。

如果写的在台湾的经历,那时候,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当然更不可能有明末的史迹了。完全揭开《红楼梦》之谜,找出故事原型是关键。

从上面的分析看,第五回既是一部简略的明朝末世历史,又是全书的总概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