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说过的话(四)
(2009-11-12 17:33:16)元元说过的话
目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玫瑰泛滥
墙里开花墙外香
美人救英雄
实名制考验爱情
“离”字轻易别出口
墓地里的爱情
元元题记——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
而对爱情的要求却是越来越浪漫
浪漫爱情的天敌就是过于现实
所以要么别那么现实
要么别让(她)发现你那么现实
玫瑰泛滥
西方的情人节,我记得是2月14号,但是有人说,知道吗?现在改在13号了。再一解释才听明白:原来好多做太太的,自打明白了这个日子的含义之后,就在这一天把老公死死看住,那些有秘密的老公就只能提前在13号过节,14号在家里守老婆。
总之在14号前前后后的那些天里,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应付差使,我看见人手一束玫瑰,满眼都是一片暧昧的颜色,分不出真假虚实好赖贵贱。于是感叹:唉,玫瑰泛滥了,就像某些人的感情泛滥一样。
墙里开花墙外香
最近听说一个真事儿,说北京某重点 高校的博士生林子还没有毕业,就被一位老板娘挑中做女婿,老板娘给林子提供车、房等便利条件,以助他顺利完成学业,好早日飞到美国与女儿完婚。
有人说老板娘好眼光,钓了只金龟婿。名牌大学学工科的的博士,去了美国也不用洗盘子,还没准是支“绩优股”,日后能升值。眼下不就一例子吗?看看人家种水稻的院士袁隆平,“隆平高科”上市第一天,身价已经过亿,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值钱,“博士”俩字儿含金量可不小。这么一说,好像博士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实际情况呢?校园网上的光棍协会,博士多着呢!三十好几了还没有谈过恋爱的也多的是。同校的女孩子都不爱找博士当男朋友,她们用一个词形容博士,叫“不解风情”。博士们就只好到墙外找找不要求“风情”的女朋友了。
想当军嫂
报上说在一些婚介所里年轻军官特别走俏,一家征婚网站年轻军官被点击的次数最高的达到一万次,可见有多么抢手。早在五十年代姑娘们就特别爱嫁军官,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出生于对英雄的崇拜。后来就被高学历,高工资取而代之了。现在看似回潮,但是实际内容又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军人今非昔比了,就拿年轻军官来说,要学历有学历,要人品有人品,毕竟是部队训练出来的人,让人放心。再者就是军人有阳刚之气,身体棒,又特别爱老婆。还有一条,那就是部队上待遇也有保障。如此一想,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年轻军官成为姑娘们的首选。总之呢,军人还是最可爱的人,只是姑娘们的爱不像从前那样简单盲目了。
曾经有一篇特别报道,叫《英雄为什么逃跑》,您一定还有印象,说的就是河北年轻农民刘锋为了救别人自己受重伤,但是因为付不起医院的治疗费,从医院里悄悄地逃跑,最后被医院找回来,免费进行了二次手术。这位逃跑的英雄又爆出了新闻。在云南的一个21岁的女大学生,看到刘锋的报道之后,又是崇拜,又是心疼,所以大学也不念了,爹娘也不要了,只身北上来到刘锋身边,要为他奉献一辈子。很多人劝说这个姑娘,说即便是想奉献也可以先把书念完呀,否则连工作都找不着,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怎么照顾别人呀。就当姑娘快被说服,是去是留做选择的时候,刘锋的心情也是很复杂。很多记者都在盯着这件事。我估计这个话题又得在社会上吵吵一阵子了。因为自古都是英雄救美人,而这回却是美人救英雄。可能美人的愿望很单纯很美好,自己都没来得及细想,但她却能让其他人在感情、道德、奉献等很多很累的话题里且琢磨一阵呢。
实名制考验爱情
存款实名制有不少好处,比如可以抓贪官防蛀虫,可以防止偷税、漏税等等。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番禺市一对夫妻,以前俩人的工资都是用儿子名字存在一起,实名制实施以后,由于儿子没有身份证,丈夫就想用自己的身份证去开户,没想到被妻子断然否决,而且妻子还坚持用她的名字开户,存折也要由她保管。俩人谁都不让谁,于是就吵了起来,后来竟然大打出手。最后,丈夫的脸让妻子抓伤了,妻子的鼻子被丈夫打烂了,银行没去成倒进了医院。谁会想到,实名制不仅能抓贪官蛀虫,还能考验爱情。
“离”字轻易别出口
夫妻俩吵架的时候时候会说:离了算了。如果赶在气头上,另一方肯定会斩钉截铁地回应:离就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确,现在离婚还真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说,现在两口子上法院,如果没什么争议,20分钟就能彻底办完离婚手续。据说这样提高了办案效率,还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这样一来倒让离婚的双方倍感失落:20年的感情20分钟就化为灰烬,这婚姻也太不堪一击了。从前街道、工会、妇联乃至法院反复调解,虽然烦人,但起码说明想改变一桩婚姻是件困难的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婚姻的牢固。我觉得这有点像一个神话故事,神仙让你许了个愿,只要你话一出口,马上会变为现实,心愿是实现了,可你失去了更多的东西。了解了现在的办事效率,话就得想好了再说,“离”字轻易别出口。
墓地里的爱情
清明前后,总有很多人利用双休日去扫墓。每年去扫墓都又多了一片新坟。在那些墓碑之间穿梭,总是很想看那些碑文,每一块碑都是一个故事,还有很多爱情故事。我曾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文章,就叫《墓地里的爱情》,说墓地里有很多是夫妻合葬,这些夫妻多是:“一起慢慢变老”的,最后永远地依偎在这儿,感觉很温馨。还有一些合葬正处于等待状态,要么男人等女人,要么女人等男人,一个在里头等,一个在外头等,等待的年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但总是有一天要再度聚首,而且永不分开。当然,墓碑上还记录着一些令人惋惜的、年轻的爱情,因为碑文的属名是死者的未婚夫或者是未婚妻。墓地所记录的爱情只是人世间爱情的一部分,如果说人世间有永恒的爱情,也有善变的爱情,那么墓地记录了永恒的一部分。那善变的那部分呢?但愿只是留给了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