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碟机企业角色永远是“小丑”

(2007-09-20 08:07:46)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IT/科技

中国碟机企业角色永远是“小丑”

文/磐石之心

9月7日,在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该联盟推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HD DVD碟机,并取名为CH-DVD(ChinaHighDefinitionDVD)。CH-DVD的诞生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激烈“高清碟机之战”。

同样打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VD、蓝光BD与CH-DVD在中国碟机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笔者认为高清碟机标准之争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存在,毕竟消费者购买的是碟机而不是标准。那么到底高清碟机标准之争的意义何在呢?请看下文。

高清碟机标准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众所周知,中国的DVD产量占据全球的80%以上,但是中国DVD品牌已经全部丧失与外资的专利大棒之下。在一纸专利面前,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工厂与钢铁打造的生产线便如同虚设。“交不起专利费,所以我们作代工。”一位国内知名的DVD企业领导曾经公开向媒体表示选择“更名”的原因。的确,高额的专利费用让中国牒机企业丧失自主品牌,成为外资品牌的加工厂。

高额的专利费让中国牒机企业放弃出口,或者赚做加工业务。然而中国牒机市场占据全球50%份额,如此高的市场需求标志着中国是牒机企业的必争之地。紧接着,2006年10月9日,日本东京DVD论坛发布了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HD-DVD初步格式规范。随后,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表示,基于HD-DVD标准研究的调制解调码预计将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的技术指标测试,中国碟机企业就可以以中国版HD-DVD标准生产高清碟机。

2007年9月7日,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成立,新科、TCL、海尔、清华同方等家电巨头都已展示出中国版HD DVD样机。其中,新科和TCL还成为中国高清光盘产业联盟副主席公司。

说自主知识产权高清碟机,不能不提到EVD。2006年,打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碟机标准EVD曾经联合各大碟机企业宣布2008年停产DVD,引起了轩然大波。2006年12月6日,EVD联盟发表了《北京宣言》, EVD联盟的最大股东今典集团的董事长张宝全向媒体透露,EVD产业联盟18家企业将在2008年全面停产DVD。此话一出,便遭到海尔、长虹等EVD联盟企业的批判,他们称张宝全的说法是“一厢情愿”,EVD的命运将由市场决定。紧接着,苏宁又站出来表示拒绝销售EVD二代产品。至于苏宁为何加入到这场停产DVD风波中来的原因,笔者曾经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国美主席黄光裕高调就任EVD联盟的主席,把苏宁“晒”在一旁,为了显示苏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所以坚决的反对EVD取代DVD。

接着再来说蓝光BD标准。蓝光BD早在去年就专门成立了针对中国市场的中国工作组。今年7月又高调在中国青岛消费电子展亮相,预热中国市场。近日,蓝光BD主力成员的松下,将技术输入给了中国华录集团。以生产碟机光头和碟机、碟片为主的华录集团和中国电影公司则宣布,将于今年底明年初生产国产蓝光BD碟片和碟机。

至此,中国高清碟机市场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同样打着自主知识产权旗号的EVD和CH-DVD发生了“口水仗”。EVD联盟最大股东张宝全对于2008年3月份量产中国版H-DVD表示质疑,认为产业链还没有完善量产是不可能的,同时还否认了CH-DVD将兼容EVD的说法,由此表示对CH-DVD的抗议。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清碟机标准之战打响了,到底这场战役的意义何在呢?

高清碟机标准之战的意义何在?

随着平板电视的普及,高清电视也逐渐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清碟机市场的爆发。高清碟机和碟片相比普通DVD优势明显,能够实现1920×1080i以及1280×720P的16:9的国际通用高清标准格式,并且有着更高的存储量和更加完美的音效。而且目前中国市场高清碟机标准还未获得统一,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谁占据了碟机标准谁将成为受益者。

作为整个高清碟机产业链的最前端—高清碟机标准,决定着碟机零部件的生产和采购,决定着高清碟机制造工序,决定着高清碟机的成本和利润。因此,标准之争也是利益之争。记得DVD时代,当初中国企业没有经验,把DVD播放机产品出口到国外,“突然就冒出一群人要钱”,6C(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企业核对着单子一笔一笔追索,单个企业根本负担不了专利费,交了就严重亏损,所以退回到国内;但国内竞争又非常惨烈,反而是很多不知名的小厂做出口,连专利费也逃了,很多DVD企业只能放弃品牌专做代工,赚取微波的代工费。而拥有标准的国外企业,则轻松的做在家里收钱,依靠的就是几页专利授权书。

高清碟机标准之争,是企业软实力之争。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已经从规模之争,成本之争,逐渐演变为更加高级的专利之争。4月7日报道 美国政府准备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起诉,指控中国打击盗版电影、音乐和软件不力。这也是自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美国首次针对中国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再比如,通信巨头美国高通公司就是一家靠收取专利费生存的企业之一,全球多家CDMA手机制造企业都要向高通缴纳专利费,而手机巨头诺基亚与高通之间也因专利问题纷争不断。

专利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其作用已经超越了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工厂,其威力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与灭亡。甚至已经成为和平时期,国家之间竞争力的最好体现。因此,高清碟机标准之争是软实力之争,胜出者将能够轻松的控制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获得巨额的利润。

高清碟机要考虑消费者需求

一种产品要获得成功,除了拥有专利之外,还要把握好市场需求。毕竟需求决定了供给,两者之间只有达到了平衡才能构成市场,这是经济学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高清碟机的消费者需求状况。

消费者购买碟机无论是高清碟机还是普通DVD碟机的目的都是为了欣赏电影或者音乐,达到娱乐的目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分析碟机的替代品,能够是实现该目的的产品有电脑、手机、MP4等等。

现在利用电脑与平板电视连接,可以方便的读取电脑上存储的影音资料。而且几乎所有的平板电视都设有连接接口,方便与电脑之间的互联。而互联网的普及让影音资料的获取十分方便,甚至很多都是免费的。同时,电脑的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笔记本电脑也在普及和降价,这都有利于家庭使用电脑来播放影音文件。相比与高清碟机,售价目前仍然居高,比如,普通蓝光碟机在600美元左右,配置更高的达1000美元;而HD-DVD碟机的入门价格也在300-400美元。而且高清碟片的内容价格也普遍居高,比如,蓝光碟片价格高达几百元。由此,分析看来“电脑+平板电视”对高清碟机有着很强的替代效应。

再来分析消费习惯。城镇的年轻一代已经开始习惯于通过电脑、MP4等来享受视频与音频的愉悦。而40岁以上的消费者,虽然不习惯使用电脑以及数码设备,但是由于闲暇时间较多所以比较喜欢观看电视连续剧,对电影的需求相对较少。以上因素共同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牒机在一二级市场的销售受到严重的影响。

牒机在一级市场的生存空间已经逐渐萎缩,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据数据显示,在城市消费者中,DVD影碟机的拥有率为72.5%。2003年,影碟机销售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影碟机的市场增长呈现出下滑趋势,2004年,影碟机销量增长仅为17.98%,到2005年更呈下降趋势,增长率为17.79%。市场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反映出,影碟机产品在城市市场中日趋饱和,并逐渐转向了二三级市场。这是因为农村市场可以用来实现视频、音频播放的工具较少,再加上价格低廉的DVD以及几元一张的盗版光盘也促进了牒机在二三级市场的普及。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高清碟机标准正进行火热的争夺战,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消费需求和消费者习惯。此外,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在美国市场上购买一台蓝光或HD-DVD碟机,附赠5部各自格式的高清电影,这些高清电影的平均价格为数十美元,尽管如此,这种降价还属于促销,双方都投入了大量成本,碟机和PS3甚至亏本出售。

尾声

笔者认为,目前高清碟机要做的是如何降低成本,让更多的消费者购买高清碟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下一代DVD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蓝光和HD-DVD碟机都处于小批量试制阶段,上游蓝色激光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批量规模小,坏件率大,导致成本高昂。降低成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游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突破,整体降低零部件成本;另一种方式是扩大生产量,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现在CH-DVD、EVD、蓝光BD为抢占标准在不断努力,而并非完善产业链各环节,降低各环节上的成本,这只能是在拖延时间,浪费精力。因此,高清碟机标准之争的结果并不会解决消费者最关心的价格问题,消费者购买的不是高清碟机标准,只有消费者购买才能产生价值,形成市场,否则停留在实验室中的高清碟机再好也只能是“花瓶”。

除此之外,笔者仍然对中国碟机制造企业表示担忧。毕竟高清碟机标准的持有者仍然不是我们国产碟机制造企业,他们仍然是产业链的最末端环节,没有标准的结果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和失去自己的品牌。在这场高清碟机标准争夺战之中,中国碟机企业一会加入红光阵营,一会又加入蓝光阵营,所扮演的角色还是个“小丑”。(消费电子行业专家 磐石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