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清代石湾持扇满人女子造像

标签:
周裕诚石湾公仔满人仕女造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器收休闲 |
分类: 收藏 |
不久前在一家古玩店无意发现一尊很旧很脏的瓷器仕女,30多厘米高,满人装束,当时就觉得工艺特别精致,眉目清秀,手指尖尖,全身布满杂色釉,十分艳丽,背面下方还有一方“周裕诚作”的印章。我回家后在网上一查,周裕诚是明末清初广东石湾窑的“石湾公仔”制作大师,我虽不敢肯定是他的原作,但那精到的工艺已足以使我喜欢,第二天我就给店主打电话请他帮我留好,他还真讲交情,便收了起来,第三天便被我买了回来。
因为实在太脏,我忍不住仔细地用湿布擦洗,希望既有好品相,又不损包浆。根据这么精细的工艺,看那两只手,手指只有1毫米细,连手指甲都清晰可见,不是大师恐难做出来,由包浆看,绝非现代作品,所以也不会是现代大师所作(石湾现有许多新的工艺美术大师)。网上查阅资料后,还发现一件被鉴定为"周裕诚作,清早作品,满人女子拂琴造像",比对后,似乎可断定为同一人所作。
石湾陶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1977年在石湾一带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当地东汉墓亦出土过水田模型、舞乐俑、牛、猪、狗、屋等陶塑陪葬品。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日用陶产品已远销海内外。明代以后石湾艺术陶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并逐步分支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艺术陶生产基地。
石湾艺术陶器以出口为主,数百年来在国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所产日用艺术陶器“备极工巧,通行二广”(范端昂《粤中见闻》),而且从唐宋开始就远销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当时广州一带的水运交通中心已由南海官窑转至佛山,石湾的产品一经烧成,立即装船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经香港,绕海南,抵越南、泰国等东南亚诸国,以至世界各地。据《全唐文》、《宋史》等记载,唐代在广州设立“市舶使”,宋代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同时佛山也设立了“市舶务”,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到了明代永历、宣德年间,郑和带领巨大的船队,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七次下西洋,走遍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石湾公仔也随之更多地流向海外。近年来在阿拉伯半岛阿曼索哈地区出土的明代石湾杂色釉骑狮人物像和黑釉三足炉,便印证着石湾公仔远征海外的足迹。石湾公仔在经历了唐宋两代的成长壮大和明清时期的成熟发展后,至建国前已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先后出现了九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两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八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极大地促进了石湾陶艺的发展,使“石湾公仔”成为收藏家们争相抢购的对象。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湾公仔强烈的人文性,引发了海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十七、八世纪时期,荷兰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购买石湾公仔运抵欧洲,为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鲁拔博物馆、德国艺术及工艺博物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收藏。英国的猷莫科波拉斯、德国的柯道柏林、澳门葡籍人士文度士等个人收藏家也收藏了大量石湾公仔,而美国人施钦仁不仅收藏了四百多件石湾公仔,还把这种爱好传给了女儿施丽姬。对石湾公仔的爱好,使海外的收藏家们出版大量研究论文,施丽姬的博士论文就是《石湾陶器研究》。
由于国内旧时石湾公仔存世不多,市场上民国或民国以前的作品,特别是100年前或更久远的精品可说是凤毛麟角,但近几年来收藏市场逐渐有返璞归真的审美趋势,石湾公仔的古朴纯真特征将成为吸引更多收藏者的特质。
由此可见,这尊清代石湾持扇满人女子造像应是难得的好藏品。
http://s3/bmiddle/48b630dfnc0d3849b4bf2&690
http://s10/bmiddle/48b630dfnc0d3986e5959&690——————————————周裕诚作清早作品“满人女子拂琴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