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想知道真相吗——评范小青《遍地痕迹》

(2019-12-24 08:43:12)
分类: 学生小说评论和作业

你想知道真相吗

——评范小青《遍地痕迹》

王引

 

 

 

范小青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高产且影响力不断的女作家,她三十余年的文学创作始终不曾离开过“女性”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夜归》开始,虽然创作风格时有变化,但范小青“苏州味道”里晕染出的女性情怀从未消弭,创作出诸如《瑞云》《沧浪之水》《女同志》等女性书写的众多佳作,尤其是2016年长篇力作《桂香街》的问世,再次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基层女干部身上。范小青擅长以女性独有的情感视角去观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检视与关注,并努力探索她们生存与成长的意义,传达出对女性现实存在的人文关怀。她对生活的透彻认识给读者提供了开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思想启迪。范小青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本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取材的领域广泛、多元。范小青的小说有无数丰盈的素材原料,在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里,闪烁着璞玉似的内在光泽。这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取决于创作主体关注生活的开阔视野,思考问题的多维角度,作家个人创作历程的绵长,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厚重、深刻。她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长青树”,在对题材进行细致处理的同时,小说文本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表现为凡俗图景的展示;吴地文化的渗透;神秘禅意的演绎,以及荒诞色彩的涂抹。她善于描绘城市底层的卑微生命,庸常人生,残酷堪忧的生存状况,叙述态度客观冷静,人生的每一个细节,生命的堕落与飞升,人的苦难和坚忍,作家娓娓道来个中的爱恨情仇,回避了重大题材,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描写。“范小青是一个没有被社会经济发展浪潮吞没的作家,是一个没有被物质异化的作家,她不会为了追逐名利而在时尚的潮流中乘风破浪,她始终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对创作保有沉默地坚守。”范小青也将创作小说作为工作,对于创作她不敢有“虽九死犹未悔”的崇高却也执迷得可以,“静水之下也许有暗流,抗争之中难免又有宿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范小青说:“我觉得一个作家就是一种姿态。跟潮流是可以的,但跟风可能会失去自己。我知道自己并非出色的作家,但我绝对是我。”“有个性的作家常常是忠实于自己对世界的感觉、感知方式的”,范小青就是一直秉承个人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对题材合理、睿智的取舍,生发认识升华情感,生成其作品的艺术整体,作用于我们的接受世界。

范小青几乎没有怎么写过类似于案件侦破方面的小说,这次的《遍地痕迹》(《小说月报》2019年第9)她借了某个凶杀案的壳去发力,呈现出来的东西依旧非常鲜活。作者的笔下是一个迷雾重重的案件,伴随案件侦破过程,与死者看似有关联的几个人的心理都陷入了幻象与焦虑,案件走入迷途,多年以后真凶才落马于强势的物证。作者力图表达的是在遍地痕迹中,我们如何找到真相。离奇死亡的少女,失忆的警察,一筹莫展的破案过程,令所有人陷入焦虑。所有案件都是人做的,所有作案人都会留下痕迹,即使现场没有痕迹,人心里也会有痕迹。每天漫天飞舞着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差不多将我们吞没了。一个不知道真假的消息,会衍生出无数不知真假的消息,一个或真或假的事件,会翻转成无数个翻转。我们真不再知道、也不再敢确信,所谓的“证”。于是就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嫌疑犯,个个都像是真的,个个又不是真的;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貌似突破、又被打回,真凶好像越来越远了。虽然犯罪现场所有的痕迹都被抹去了,但是其实在我们的大地上,痕迹太多,又乱,又被各种假象掩盖,又搞得真假难辨。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痕迹。更多的痕迹在我们心里。其实,又岂止是犯罪现场呢?生活中的每一处现场,无论惊险还是平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因为生活的杂乱丰富,我们的心被离奇的现实踩踏得满是印痕,我们的心被奇异的生活拆解得尽是缝隙,那许多现实的痕迹,挤在心的缝隙中,酝酿着、纠缠着,最后就有一颗种子长出来了。那就是文学的种子,那就是小说的种子。《遍地痕迹》中的毛吉子对于时间的混乱感,许忠把别人的罪行揽到自己身上,林显把想象当成了真实的世界,还有搞错了地理方位的季八子。警察张强也一样,内心的混乱,来自外界压力。所有案件都是人做的,所有作案人都会留下痕迹,即使现场没有痕迹,人心里也会有痕迹。于是,小说以破案为壳,写了当下社会人心的乱象痕迹,似真似幻,如梦如醒,真假混淆,黑白颠倒。难道真的就没有真相吗?真相一定是有的。它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它们被遍地痕迹掩盖了。

最后来说说《遍地痕迹》中案子的事情。其实我是真心希望,最后的结局,李娟就是张强杀的。其实就是那个东西在作祟,那个东西是什么?就是在现实社会中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你还是你自己吗?就算你自己不承认,你对别人说,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别人也不会承认,不会允许你不是你自己。你当然就是你,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你做什么工作,你家里有什么人,你有哪些亲戚朋友等等,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构成了一个固定的你。你逃不掉的,你永远就是你。那么在内部呢,在别人看不见的那些地方,用X光、CT、核磁共振都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你的思想,你的观念,你的内心,你的灵魂,它们在哪里,它们什么样子?恐怕你还没有想到要问一问你的内心和你的灵魂呢,因为我们现在每天要接触的东西太多,可以吸收的东西也太多,多到应接不暇,让你乐不可支,完全忘记了关心一下你还是不是你自己。我也一样。我当然一直以为我还是我。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剧烈的变化,让我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实在太多,你根本不知道能不能相信它,一旦你信了,也许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又上当了。所以,慢慢地学习着思考,学习着怀疑,学习着判断,学习着寻找。寻找,是寻找真相。只是,其实也许并没有真相。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无法知道费力揭开的谜底是不是真的。好的谜团关键就是你无法确定该相信什么,直到最后。小说完结时一下子就冒出来好多个嫌疑人,这也还算正常,许多疑难案件不就是排除了许多嫌疑人最后找到真凶的吗?但在《遍地痕迹》里,嫌疑人虽然都被排除了,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无法排除,那就是心中的魔鬼。包括警察张强。魔鬼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一个破案的小说,到最后整个过程都是无意义的?意义可能被消解,生活也可能是无状的,但是案件怎么被消解,破案怎么能是无状的呢?于是我忽然就知道了,“我”已经不是“我”了,“我”已经是另一个“我”了。要让现在的“我”,去做从前的“我”所做的事情,做不来了。关系的倒置,真假的难辨,观念的对峙,一地的鸡毛,满脑子的混乱,组合成了时代的风貌,世界在变化,文学怎么样?至少我想,我们的写作可以有、也应该有更多的路径。

    范小青作品中的城乡书写,因一直隐藏在“小巷文学”“文化小说”的光环之下,所以直到近期才被发掘而大放异彩。事实上,范小青的城乡书写,自八十年初期进入文坛以来,一直从未间断过。无论是初期创作中,对城市知青们在回城与留乡间的眷恋不舍、乡下人在城市短暂停留时美好想象的发现;还是近期作品里,城市对乡村的冷漠疏远、乡下人在城市尴尬境遇的揭示,都是范小青扎根于城乡之间,超出知青主潮、越过群体化创作热浪,对二元分割状态城乡问题的独特发现和个性表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范小青不仅发现了城市物质丰盈背后的精神困境、农村在城市追逐中对乡土记忆遗弃的文化焦虑,还发现了城乡之间在日常生活、精神深处交融与互动可能的、脆弱的存在。由此,以“温情主义”作为自己写作追求的范小青,不仅对其笔下的城乡世界、城乡人、城乡事的窘境给予了温暖的关怀抚慰,同时也对他们的迷茫困惑做出了劝慰和告诫,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在文明碰撞中对城市和乡村的温情讽诫。温情的关照不是范小青城乡世界所独有,而是每个创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城乡关系的美好期待和温情规划,然而,温情固然能够带来暖意,却也不免忽略诗意背后残酷的现实。因此,范小青温情关照下,所隐藏在诗意背后遮蔽和局限,也就成了整个文学世界中作家如何把握温情尺度、如何表现城乡关系、甚至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症候性表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范小青的小说作品将会不断地走向臻熟,她的艺术创作道路也将会更加坚实、沉稳。在她不懈的努力中再创新的辉煌和成就,为文学地图拓展新的方向、探索新的道路,为评论界增添了更充实的内容和更丰厚的资源,同时,也为阅读者提供更好更多的佳作,满足其高要求、高品位的阅读享受。从作家这么多年的写作历程来看,她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生活无限风光的历史纵向长篇画卷,呈现了多年来作家的创作诉求,臻于完美地演绎出作家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崇高道德情操。 

 

 黄志英传

王引

 

 

    黄志英,女,安徽六安人。生于1949年,具体日期不详,卒于20131222日,也就是6年前的今天。她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唯一的弟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因为捡稻草被生产队长打死,黄志英便在舅舅家长大。我是以她最小的孙女为视角,并听过她本人带给我的睡前故事和父母的口述,希望力所能及地记下她的后半生,虽然无法记录完整,但还是愿她不会被人世遗忘。

我并不能了解奶奶青春期的成长到和爷爷结婚的这段日子,只能跳过断层往下作传。爷爷继承了太爷爷的衣钵成为了小镇医院的院长,奶奶和他有过四个儿子,但爷爷曾经有过不忠的行为,奶奶也处理不好和太奶奶的关系,终日心情抑郁,性格孤僻。在生下第三个,也就是我爸之后,她希望能有个女儿,便从别处抱了个女婴回来,疼得不得了,小姑却在一岁的时候因肺炎夭折。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好地方能安葬死婴,只好哭着把她安置在了乱坟岗一般的山坡上。这件事给奶奶很大打击,以至于偷生的小儿子在马棚里降临的时候,她只看了一眼便气急败坏地丢到了一边,养到周岁就让人抱走了。作为媳妇,后来自己也当了婆婆,却经常发生冲突。大媳妇是她自己从娘家挑选的侄女,甚至砸了家里的锅碗瓢盆。人们都觉得奶奶性格古怪,是个复杂敏感的人。但在我眼里她真的是吃了一辈子的苦!无一事顺心!

可能就是因为精神上不断带来的痛苦,奶奶熬到了有儿有孙的59岁被查出来了癌症,开始了频繁化疗的日子。小时候姥姥带我的日子更多,可每当她问我更喜欢谁时,我的回答总是奶奶。姥姥会在睡前教我唱称赞毛主席的歌,奶奶则是跟我讲她自己的故事。我在那时候知道了癌细胞是什么,也有意无意地在病房里唱歌跳舞讲笑话逗三位病人开心,奶奶掉了很多头发,见到我仍是笑呵呵的。但实际上我知道,她的病友已经换了好几拨,昨天还在夸我的,今晚就没从手术台上下来。从小爸爸就说我和奶奶很像,都喜欢吃面食、在生人面前话很少、脾气都很倔。六个疗程结束,奶奶回归了以前的生活,开始信奉基督教。她不识字,买了两本《圣经》,让我背完了文言文就给她读。我那时也长大了一点,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吵着要回家不愿留下来了,奶奶家后院有个竹林,我有时候捧着一碗她做的甜酒,躺在摇椅上感受着竹林里的微风与惬意。奶奶和我的感情真的很好啊,连后来作为长孙的堂弟,她也狠狠训斥过,对我却从来是笑眯眯的,任由我把屋子搞得浮尘乱飞。如果是今天冬至,奶奶可能还会去教会吃饺子,等过几天到了圣诞节,还会有圣餐。当时的我并不懂宗教能带给这些老人们什么,我问她这是不是迷信,奶奶一本正经地说,上帝并不强迫你去信奉他,但他一定希望你开心。回到乡下的时候,每天早晨都可以听到奶奶一边唱圣歌一边煮着面条。现在想想依旧宁静,在更久以前,在那只老猫还活着的日子里,奶奶把面盛好后,挑一点喂我吃,再挑一点喂猫吃。我很想念她,一个用信念与博爱和病魔抗争长达五年之久的癌症患者在最后一年反而愈发乐观冷静,白发脱落后竟然开始长出新的青丝。这让我一度认为死亡还很遥远,只要过了这五年危险期,医生口中活不过三个月的人就可以和我一起继续活下去。

时间也仿佛真的过去了好久。2013年夏,奶奶摔倒,把瘤给磕破了。去了上海后,医院的专家先是不停地夸赞奶奶,之后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懂,毕竟曾经的那些病友里只有奶奶活到了现在。爸爸每周末驱车往返于老房子和家之间,每次捎回来的情况只会比上次更糟糕。扩散到了腿,就不能下床了;脑壳疼了,饭就咽不下了;真的疼到绝望了,拿剪刀刺开肚子的想法也有了。忙碌着月考的我终于这年在冬至前一天见到了奶奶,却快认不出她了。站在门口远远地看着这个脱了相的仿佛已脚踏阴间的老人,我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只是被震得难过,眼泪在一瞬间被逼出来却不敢流出眼眶。床边围着她的教友,一边抽泣一边拿着书哼着圣歌,歌词很熟悉,“主啊你牵着我的手,让我永远跟你走。”奶奶招呼了我一声,让人抹她下来吐掉刚才吃的饭。我没能看下去,转身走了后,这便是最后一眼。我没有想过我的反应预示着什么,但我憋住眼泪离开的决定就足以让我后悔一辈子。

父母当晚没回来。我坐在床上,没有害怕鬼,却恐慌着是否有人会离开。第二天我被电话吵醒,妈妈硬着嗓子说:“奶奶走了。”电话那头已不同于昨天,尽是哭声和哀乐。我照了照镜子,重新挤了一遍牙膏,收拾好后等待着别人接我回老家。车子开到半路上时我哭出了声,也不记得过去了多久,看见了奶奶在地上,稻草垫着,没有冰棺,脸被奠纸盖着。爸爸跪下来掀开那张黄纸,帮奶奶擦掉从鼻子和嘴巴里流出来的东西。妈妈给前来吊唁的人磕头跪谢后看见了蹲着的我,擦着眼泪说:“奶奶2点走的,10点多的时候还在问小孙女一个人在家怎么办……”那种哀痛真的是永生难忘,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犹如地狱般的一分一秒。后来第一次看见奶奶粗糙模糊的遗像,海水一般的难过绝望还是会汹涌而至。

那一阵子我仿佛掉入了黑洞,家人觉得我长大不少,其实我只是害怕了。尤其是对姥姥,不敢看她太多,童年的亲密也变成了如今的礼貌。奶奶的感情像夏天的海水一样,一直都是温嘟嘟的,而姥姥对我则是像太阳一般无微不至光芒普照,小时候我不懂事,觉得这是我应得的,奶奶走后我便越发感到恐惧,越觉得受不起。姥姥和奶奶性格差异很大,她是那种自来熟的热情善良型,大半辈子在农田里耕耘,土改的时候分得了地主的地,文革的时候又被打成地主,毛主席追悼会的时候因为没有哭又被批斗……什么遭遇都走过来了,子女的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更是舍不得搬家。我那时正浑浑噩噩地等待着中考,得知两处老房子终于被当成危房给推倒,爷爷搬进了医院的宿舍,姥姥姥爷住进了二舅家的小洋楼。暑假我让我哥带我回去,我站在田野间的某处,简直无法相信眼前这望不到边的稻田就是姥姥家,昔日的气息早已无影无踪,我心中的什么也就这样被夷为平地。

大家对奶奶的怀念我也不敢确定到底持续了多久。爷爷如今孑然一身,性格软了许多。爸爸有时候说起,我猜不透是何心情。对她,我们从抱有遗憾地艰难说出口,到饭桌上随口一提就带过去的故人;从我难掩情绪在考场作文里落泪,到现在茫然地为她作传,时间不短也不长。奶奶一直都很纯粹,她觉得她要说出来的时候她一定会说,不愿意多言的时候总是会沉默,她是真心爱笑,也是真心暴躁,而我也是越来越像奶奶了。上了大学后我偶尔想起奶奶,看《寻梦环游记》的时候更仿佛掉入了当年的黑洞,在电影院痛哭不已。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奶奶这辈子,痛苦压抑,可人之将死时的孤独或许才是最大的悲伤。故人驾鹤未西去,了却生死,难遣悲怀。作此小传,谨此祝愿,您在天堂安好,在来生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