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佛》赏析
(2019-12-22 09:39:17)《木佛》赏析
《木佛》(《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是由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木佛的视角描述木佛的所见所闻。木佛先是在床铺下待了很久后,被第一任主人翻出来,接着被收罗古董的大来子骗走占有。大来子与高先生讨价还价,引来两个小偷偷走木佛。小偷在逃跑的过程中不慎丢失木佛,而后木佛被司机捡到拿给了老板。老板找人鉴定木佛价值后献给信佛的老板娘,老板娘不喜木佛。而后老板将其献给陈主任,陈主任将木佛交给黄老拍卖,木佛被拍卖给了外国人。外国人将木佛小心修复后,把木佛摆放在博物馆展厅。
小说中的“我”,也就是木佛。开始的“我”待在床底下太久,发霉了,并且被蛀虫所扰。大来子以一百块钱的价格将“我”买走放在古董店的玻璃柜里,大来子不清楚“我”的年份,先后开出了七千块和三万块的高价。而后“我”辗转到老板手中,经曲老师鉴定为宋佛,并断言“我”可以在香港拍卖到大几十万。“我”经多次转手后到外国人手中,被清理修复后珍藏在博物馆中。小说以“我”的视角带领读者见识了人生百态。而木佛也在这一连串经历中从慢慢了解了人们以何种手段利用它赚钱。
大来子是圆脑袋,平头,疙疙瘩瘩一张脸,贼乎一双眼睛。他是天津卫华萃楼古玩城一家古董店铺的老板。他在那对夫妇家中看出木佛价值不凡却并不表现出来,只“不在意地扫我一眼”。大来子在与黄脸男人讨价还价以七八百块收了桌子上的东西。最后要求将木佛饶给他。大来子以一百块的价格加上精湛的演技和话术将木佛收走。在后来招待高先生时,大来子圆了小来子的谎,与高先生周旋并且开出了三万块的价格。正应了古董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大来子不着急卖出木佛,慢慢与高先生周旋,也可以看出大来子作为商人的奸滑和沉稳。
小来子是大来子的徒弟,他猴头猴脸,脖子很细,一副穷相,是一个细声调的人。小来子对古董的鉴别不如大来子擅长。他在高先生问木佛价格时抢先回答七千块,被大来子骂了一顿。可见小来子在古董行还是差点火候。不过他临时扯了谎,还是有一些小聪明的。
曲老师是鉴宝的专家,经常在电视台“鉴宝”节目里露面。一边在电视上捞名气,一边在市场捞钱。曲老师看起来文绉绉,肉少骨多,衣着古板,人还文气。他认定木佛是宋佛 ,点出欧洲人修这种老木器很有办法。接着,老板将木佛送给陈主任。陈主任请来“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鉴定。黄老的年纪总有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不凡。黄老对木佛研究得仔细,在看到木佛胸前的璎珞与飘带时极其惊讶,等陈主任过来时,又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淡淡地说要出手就交给他。黄老要拿到香港找买家,说出古董行买卖古董进出关不难,听得陈主任瞠目结舌。
第一人称的木佛有一双佛眼,也是作家的慧眼,它带着读者阅历人生悲喜人性善恶。作品在几个层面或场面展开了社会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一是木佛在老板娘的佛堂亲历了当下常人对佛像和佛性膜拜的真相:庸俗、低俗、恶俗。老板娘的信佛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求金佛玉佛达成她的私心。木佛于是质疑。这一质疑,是木佛代表一种信仰向它的信众提出的,这恰恰是当下民间宗教信仰最具危机性的真正的信仰危机。而一位来自城南大佛寺的住持,悄悄说出拜佛的六种人和他们各自拜佛的目的和动机,真是让佛笑看了人间的各种荒唐无稽。这是《木佛》这个标题下写作显示出的一种别有深意。二是围绕木佛身价的不断变迁,各色相关人等,无论贫困如黄脸男人,富有如高先生、老板,权势如陈主任,还是儒雅如上电视鉴宝的曲先生、某拍卖行的鉴定师黄老,他们在木佛的真假古新褒贬贵贱上的博弈,说到底都是一个钱字,懂的或不懂的都是为了钱,没有一个人真正涉及木佛的文物本质和艺术价值。连古董方面的鉴宝专家,表面上儒雅、受人尊敬的老师也不能逃离捞钱这一目的。
小说批判了一种奇情怪状。小说以收藏家的知识和见识为底蕴,以对文物市场各种门道的谙熟为积累,以出其不意、极具想象力的木佛自述为叙事视角,以犀利大胆的批判寓于传奇、调侃、讽刺、荒诞中。冯骥才先生的批判直指中国文物市场和鉴定界的“非艺术”的价值观,曲老师、黄老二人即使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和价值,也深藏不露,只有推高木佛的价格这一个目的。当木佛最后在德国艺术博物馆亮相,露出它的绝世真容惊艳西方时,木佛油然为自己的老家生出浓浓乡愁。正如向云驹所说,木佛最后的身世追问,构成一种预警:有文化无文明才是中国民间文物市场的恶性绝症,构成对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挑战。《木佛》晾晒的正是这些霉毒和虫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