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评谢思球的《大明御史左光斗》
(2018-08-16 00:01:42)分类: 评论 |
从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党对作家的要求,近几年,“讲好中国故事”的提法替代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口号,成了对中国作家尤其是小说作者的要求。莫言获诺奖致辞题目就是“讲故事的人”,但莫言的故事是来自高密的故事。作家都有故土情结,对故乡的热爱是他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激活本土写作资源,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动力。作家谢思球对他脚下的枞阳一直有一种痴迷般的热爱,他几乎踏遍了枞阳每一个角落,多年前就写出了描述枞阳地理、历史、文化和人物的书籍《文章之府老枞阳》,书中有对枞阳山水的描述,也有对枞阳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追踪,如方苞、刘大櫆、姚鼐、方以智、何如宠、阮大铖、左光斗、朱光潜等,这些历史人物多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正能量,就是小人阮大铖也是才子般的人物。发掘他们的故事,成了谢思球抒发对家乡深厚感情的一个通道。对于大明御史左光斗,他至少在2001年就开始关注,到左氏出生地采风考察,收集有关左氏的资料,写了到左光斗以及左氏出生地横埠大朱庄采风感悟的散文。随着资料的积累和创作了一部历史小说《大泽乡》,取得了创作历史小说的经验,他对如何为左光斗写一部历史小说,有了相当的自信。2016年,他为左光斗写了一本《大明御史》剧本。有了这样的铺垫,写一本有关左光斗的小说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目前,学界对先有电视剧(电视剧本),后有小说的创作模式有不少非议,认为这有功利主义的嫌疑。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小说是写人的,人物和性格的发展离不开矛盾冲突,而电视剧本恰恰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物矛盾冲突为着眼点,这就是说电视剧和小说有很多相通之处。有了电视剧本,再创作小说就等于做房子已经搭建好了骨架,再装饰和细部雕刻,一幢美轮美奂的建筑很容易成功。
写历史人物,首先要尊重历史。历史给左光斗留下的资料不多,像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还有《左忠毅公年谱》《左光斗奏疏》等,谢思球都很熟悉。这中间的《左忠毅公年谱》,目前没有点校本,没有标点,竖排,繁体,谢思球得到的是一部清代原版年谱的复制本,就是专攻古汉语的人,也会头痛。出于对左光斗的尊敬和创作的需要,谢思球不仅购得这个复制本,还一点点地啃下来了。
在把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再加以细节和人物的虚构,历史小说和人物就鲜活了,比如屯田是左光斗一大历史功绩,他曾上过《足饷无过屯田 屯田无过水利疏》,并在北方屯田开荒,编过“屯田好”的歌谣,让老百姓传唱。阉人刘朝索戚畹废庄,左光斗拒绝,由此和阉党结下梁子。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左光斗的屯田是成功的,明史上对此事也有记载,东林党首领之一邹元标就说:“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确实,北人始知种稻,是左光斗之功。不过这些历史资料加在一起,不过几千字,谢思球却写出了大文章,而且又合情合理。谢思球写左光斗屯田,虚构了他在路上捡了个书童顾翰林,其家属军籍,但田被武定侯占了,老父也被武定侯抓起来了,他哥哥的恋人也被武定侯强娶。顾翰林饿得倒在路上,被左光斗救活,同时顾大武在救恋人时,深陷重围,也为左光斗和卢观象救下。从此,顾大武和左光斗结识,又通过走武举这一条路,有了功名,就像包公总离不了展昭,左光斗也离不了顾大武。此后,凡是要通过跟踪、打斗、劫持等武力和侦探手段解决问题的,左光斗总交给顾大武解决。在写作手法和情节设置上,的确,顾大武这个人物形象有传统侠义小说的影子,而深受包公故事、武侠小说影响的中国读者,读这种类似的故事,必然觉得亲切。作为历史小说,尊重事实是必要的,同时虚构也是必要的,后者只要不违反逻辑,还能为小说和人物形象添彩。太史公《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处处见小说即虚构笔法,比如黄石公要磨张良的性子,让他一次次到桥边。韩信要自立为王,汉王大怒,陈平踩刘邦的脚,并和汉王“耳语”,这些除了黄石公、张良、刘邦和陈平,谁会知道?这些小说笔法使得司马迁历史著作的影响历千年万世都不会磨灭。虽然在虚构的才能上,谢思球和司马迁无法相比,但他虚构的顾大武一家的故事,画家罗峰的故事,都有可读性和文学性。
谢思球小说中的左光斗是廉洁的,就连身上一件防寒的貂皮大衣也是靠老婆给人洗一个冬天的衣服才凑够了银子买的,做官时往往谢绝惯例的官方接待和例供的银子,这不仅在封建官场上是个奇葩,就是反腐倡廉的今天,也是值得大加提倡的。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写廉臣左光斗,无疑对当代官场有警示和教育作用。“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这首明人杨继盛的《言志诗》是左光斗的座右铭,未尝不可以成为当今官员的人生追求。
谢思球小说中的左光斗是有谋略的,明人陈子龙在《左忠毅公文集序》中说“杨以气,左以谋”。这个杨就是杨涟,左光斗的朋友,也是谢思球《大明御史左光斗》极力描摹的人物,后来杨涟与左光斗一同为阉党所害。对于左光斗的谋略,我觉得首先在于他对大明王朝尤其是他生活的明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知道神宗皇帝长年不理朝政,国家安危在亟,必须重视战备和积粮,为此,必须开设“屯学”和“武学”,以御外患。历史上的光斗曾上疏曰:“今日之事,辽安则天下安,辽危则天下危;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而且,当朝廷委派通判卢观像和他主持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他抓住机会亲巡阡陌,督促官吏从事农垦,广招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种植桑麻禾麦等技术。他又向朝廷启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绩,应当侧重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如果荒废农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观,也只能列为下等。这在八股取士的明朝甚至整个封建王朝,都是具有前瞻性的观点。由于左光斗的倡导和躬亲力行,幅员辽阔、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粮仓,可惜他的许多积极主张并没有为明统治者采纳。
在谢思球的小说中,左光斗大事聪明,小事也不糊涂,比如得知吏部有人买官,而且他也掌握了贾富贵买官的真相,他却不动声色,暗中调查,以也要买官为由,接近吏部书办金鼎臣,终于搞清金鼎臣这个做假团伙。假官一百多人,假印七十多枚这个大案得以告破。当知府厉应良利用河间府本地生员和南方屯童的矛盾大做文章,挑起械斗,屯童被关,危急之时,左光斗非常理性,将生员和屯童分开。械斗中屯童方面的顾大武表现出色,打得生员个个鼻青脸肿,左光斗让其回家。这明是处分,实际是对顾大武的保护,也是做给知府厉应良看的,避免了事端恶化,这都是他有谋划之才和睿智的表现。
左光斗的骨头是硬的,当朱翊钧不上朝,危害大明国本时,他不仅上题目吓人、会引起龙颜大怒的《宗社危在剥肤疏》,而且皇帝不理,他就在宫门外跪谏。在办案过程中,武定侯、魏良卿的威胁,他都置之不理,尤其是权势熏天的阉党首脑魏忠贤指使许良纯对他严刑拷打,其手法惨无人道,他都扛下来了,还赋诗抗争:“噫噫哀哉!当今之事不可问,谁信慷慨回气运。长安猛虎昼食人,雾盖燕云十六郡,我欲呼天天高不可呼,我欲告人人心毒如荼,皋陶平生正直神,瓣香可能悉其辜。夜来床头生芝干如铁,不在李膺之前则在范滂之侧。英雄对此益增奇,天地愁之失颜色,噫嘻,吁嗟乎,明月蚀于天,高山崩入渊,如何长夜如长年,安得魂去飞翩翩,上与二祖列宗诉其缘,肯教鸾凤独死枭獍乘权!”②小说吸收了明人笔记的记载,写了左光斗死后,许显纯受魏忠贤的指令,将左光斗、杨涟、魏大中的喉骨放入铁盒,锁好交给魏忠贤,结果晚上魏忠贤就被三人的鬼魂吵醒,一声声谴责和狂笑吓得魏忠贤披头散发逃到院子,身上划了好几道血口子,大喊救命,把所有的家仆都惊起。最后,他一方面把铁盒子送到涿州娘娘庙,要吕道长超度,一方面把放铁盒的香案都给烧了。这些真实和虚构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看点,也使人大快人心。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称左光斗为“吾师乃铁石铸造的肺腑”,因此后人以“铁骨御史”赞扬左光斗,可谓名副其实。
左光斗爱惜人才,并善于发现人才,为国储才。他的武学和屯学,使得当年的河间府成了大明的人才学校。他和熊廷弼、杨涟、汪文言的友谊,既在于政见的一致,也是由于惺惺相惜。他对史可法的荐举和关心,最能说明他的人才观。作为学政巡学,他想的是贫寒学子,考试前最后一次检查考棚,他还不忘记住不起旅店、借住寺庙的考生,因此在风雪之夜,他发现了紧张备考、在供桌边睡着的史可法,他脱下了妻子(妾)给他准备的貂皮大衣,盖在了这个还没有功名的学子身上。后来,看其文章,他就预料将来能传其衣钵的就是此子,左光斗果然没有看错史可法。史可法的忠义,史可法在抗清过程中的气节,都可以永载史册。
“东林六君子”事件发生,左光斗被捕,受尽惨绝人寰的酷刑,史可法冒死进入死牢,被老师一番怒斥赶了出来,对此,小说采用了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原文的部分译文,笔者认为,还是原文精彩绝伦:
(左光斗)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③
左光斗这个历史人物,在谢思球的笔下是有血有肉的,作为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是成功的,小说也必然是成功的。当然,好花要绿叶扶枝,好人成事,也得要人帮衬。和左光斗一同遇害的其他五位东林党人,还有王文言、卢观象等好官,热心公益的商人钱安坤,尤其是顾大武、钱芊芊、张果中这些下层民众,正是他们的帮助,左光斗在黑暗如磐的明王朝的努力,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谢思球这部历史小说不仅再现了左光斗这个光耀千古的人物形象,还以精彩的手笔刻画了一系列负面人物,比如朱翊钧把皇位当儿戏,沉迷于木工活,几十年不早朝,魏忠贤秽乱后宫,矫传圣旨,任人唯亲,残害忠良,小人冯铨投靠魏忠贤,为魏忠贤出谋划策,甚至连在左光斗身边服务的类似家人的福生也甘心为陷害左光斗的许显纯收买。正是从上到下的腐败、不作为、草菅人命、毫无良心,才使左光斗这样一帮正直之士无论怎样竭忠尽虑,千方百计想修复大明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甚至搭上性命,都无法挽救明王朝的覆灭。在小说中,这样对比着写正反人物,无论正邪,形象都会更加突出。
这部小说写成这样很不容易,但作者本人觉得深受历史空间的限制,铺开不够,文学性本应该还有上升的空间。我觉得,作为一部填写左光斗小说题材的空白之作,其开创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①谢思球《大明御史左光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8月北京出版。
②转引自①第280—281页。
③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四卷,第362—363页,中华书局2007年北京第1版。
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9568e01017r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