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情怀 人生至境·文学院自然文学作品集》 序言及目录
(2017-03-17 09:48:56)分类: 散文 |
这是一本以大学生为主写的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作品集,它是我《文艺评论》课程的学生作业,分别是安徽大学文学院2012、2013、2014级学生和2014级研究生创作的。我在布置作业时,要他们写出对一种植物的感受。在此之前,我会讲授植物和文学、文化的关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现当代文学,都有植物的身影,历代先贤和文人墨客都曾倾情于植物。在同学们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我还带他们游览磬苑、龙河,实际辨认多姿多彩的植物。因此,他们多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写出他们和植物的故事,有的还从文化和文学出发,引经据典。
什么是自然文学?程虹先生说:“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所幸的是,这些学生都是以第一人称,以散文随笔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和某一种植物的感情、故事,符合程虹的要求。
自然是美的载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虽然大自然一花一世界,妙不可言,但这种美还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自然蕴含的美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植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从植物的角度切入自然,无疑会有丰富的世界。在这本自然文学作品集中前三部分《花卉篇》《草木篇》《果蔬篇》,同学们写了《诗经》中的“葛”、“桃”、“木瓜”、《离骚》中的“木兰”、“飞蓬”,还有古典文学中的桂花、杨树、腊梅、榆荚,还有乡土植物红薯、菱角、槐花、丝瓜等等,甚至以“父亲的菜园”为题,文字有朴实的,也有优美的,也有两者兼顾的,都很投入,有感情。
王阳明的《传习录》里记载了一次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以前把这桩公案当成典型的唯心主义,我觉得,这里最重要的是“来看此花”四字,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古今一律,当代人和古代人一样在逐利的道路上奔忙,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来看此花”。在我看来,自然是解毒剂,她能让人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一个有审美情怀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现在,“亚健康”的人很多,我觉得,最好的药方是大自然。但是,自然无知无欲,要想转变成审美的对象,还得有自然的知识,所以,我要学生认识植物,尤其是校园植物。在我看来,认识是第一位的,审美是第二位的。正如程虹所说:“自然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坛中的常青树,就是因为它以自然为研究对象,又加入人的审美情趣。常青树要依靠自身力量,不断除去枯皮,增添新叶。人则通过观察树的变化产生新的心灵反映和审美见解。由此一来,便形成了自然与心灵、景色与审美的良性循环。所以,不妨说,自然文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学进化史。”要想写出自然文学,不对自然进行一番研究,是不行的。本集《品读磬苑》也是命题作文,但可以看出,通过我带学生走出教室,他们已经在校园里有了发现。
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克鲁奇说:“一个对自然史毫无知晓的人无权称自己是一个现代人。”这里的自然史是大自然的历史,也是一年四季物种的生长史。克鲁奇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在乡间购置了房屋,记录春天花何时绽开,树上叶何时露芽,候鸟何时从南方归来。湖泊池塘,溪谷山峰,鸟巢蚁穴,皆有其美。我觉得。中国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范成大、梅尧臣、袁宏道、李渔都有类似克鲁奇的一面。中国自然文学历史悠久,历代都重视树木,夏朝以松为国树,商朝以柏为国树,汉朝以榆为国树,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园是汉代上林苑,司马相如还写了《上林赋》。我在《文艺评论》课程中,也以树为题材,比如黄山栾树在古代也叫大夫树,根据《春秋纬》:“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因此每届《文艺评论》课的学生,我都和他们在黄山栾树下合影,并赠诗:“大夫树下后生来,寄语诸生学俊才。宏任终将为汝辈,业成展翅上高台”,既让他们认识磬苑一种树木,也激励他们,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我不是克鲁奇,也不是陶渊明,但我希望把一粒热爱自然的种子栽进学生的心灵,让她开出绚丽花朵,长成参天大树。
2017年3月7-8日写于人文楼501大自然文学研究所
附
花卉篇
木瓜缘
曹梦霞
爬墙虎
桂花念
曹献芳
栀子花
肖蓉蓉
栀子花开
郑萌
看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杨阳
一掬桂花香,了却异乡梦
牛相璇
记忆中的花香
彭冉
记忆中的洋槐花
胡琦琦
洋槐花香入梦来
李姝薇
桃花有相似
刘润奇
樱花
刘正红
槐花香
韩宁宁
风信子二三事
刘原
桂
杨萌萌
思桂树
何俊青
桃花浅深处,回忆别样浓
海棠花未眠
蒋君玉
马蜂菜花
汪欣欣
樱花之旅—记清明节在中科大赏樱花
张贵林
洋紫荆,丝瓜和山樱
秦文婷
樱花
裴琴
昙花
倪蕊
母亲与花
潘佳瑶
繁花落尽话蜡梅
夏瑞
一色樱花一味趣
秦会玲
桃之烂漫
李娟
花间情
沈亮
时光里的广玉兰
邬梅玲
又见一树玉兰花开
丁琪
浮生一味平添美,出世无容也尚嘉”——品味芦荟之美 邢田恬
风信子
杜航
生命若兰,幽香沁心
王越
碧桃
赵玉
记忆深处的栀子花
肖莉
童年的天台
尉月玲
欧洲花楸
(英国)罗楠
草木篇
杨柳依依
尹静
故乡的野菜
谢惠绪
红叶思
潘琛
邓菁菁
狗尾巴花
王瑞迪
乌米树
杨扬
蔚蓝
刘婷
坟旁的“非花” 王闵
紫檀
谢思怡
记忆中的蒲公英
王楠
植物物语
邵思路
回望一路花开
王贤
梦中的植物天堂
龚鑫
奶奶的苦菜
舌尖上的童年 余国均
随风而起,自在飞蓬
谢传看
消失的乐园
张疏影
又见梧桐
朱晓敏
青苔共槐树,我与你
王叶飞
烟霭沉沉菜香扑
张泽尧
我们家的泡桐
仝璨璨
我与植物的故事——爷爷的草药
陶承萍
外婆家的木棉树
罗杨
观鸟·观心
小河边 杨树林
韩宁宁
柳
肖维艳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黄姣
果蔬篇
佛子杏
椰子
梁欣欣
野桃
尹丽
串串榆钱情,丝丝甜入心
张月
葛藤的秘密
红桑葚
徐文娟
季夏孟秋味,八九十月瓜
菱角何纤纤
那樱桃,那时光
刘云祺
漂流的丝瓜花
张斐然
苦瓜不“苦”
陈润锦
红薯情
程清萍
父亲的菜园
张柳
我家的果树
刘婷
植物的味道
周奕娴
桑亦有情
陈梦婷
槟榔醉,爱心头
陈江雨
散文两篇
邵思路
菱角
徐晶晶
院子里的葡萄树
孙素霞
榆树底
傅昭仪
香椿情结
周薛
银杏一叶便知秋
吴娇娇
菜花
王一
柿子情
张琳倩
院子里的柿子树
谢晓敏
故乡的莲雾
陈秋晨
张碧薇
曾祖母与她的枇杷树
郑娟
窗外的那一棵枣树
章文琳
石榴 徐洁
品读磬苑
游赏安大植物随感 彭冉
游园随笔 刘婷
文艺评论课小记 尹丽
初冬——安大的植物
徐丽
游园随笔 潘琛
识花随感 胡琦琦
花花草草亦有情 王叶飞
周五校园游感想
张柳
游园小记
徐文娟
文艺评论课游园随笔
游园记 朱晓敏
天蓝地广,莫负好时光
余国均
植物寻觅记
张杨
游园随笔
何俊青
游园记
杨萌萌
随笔
王茹
游园解疑
袁春杨
11月11日文艺评论游园随笔
刘云祺
磬苑小游
郑娟
文艺评论课上游安大有感 张疏影
游园小记
章文琳
闲时有诗,草木如织——游园有感
陈月珺
游园随思
秦会玲
游园有感
谢传看
植物随想二则
白宇
游园随笔
张丽
游园所思
陈蓓
游园随感
彭松
文艺评论课的所思所感
张月
游磬苑以思
夏瑞
植物名字两三趣
牛相璇
文艺评论的校园植物之旅
梁欣欣
品秋磬苑
李姝薇
记文艺评论课第三次游园
谢惠绪
观植有感——植物名字的小秘密
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