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卷帷望月叹红颜——读中篇小说《红颜》有感

(2016-12-18 09:16:16)
分类: 学生小说评论和作业

卷帷望月叹红颜

——读中篇小说《红颜》有感

 安徽大学文学院14级       余叶烨 

 

 

读完姚鄂梅中篇小说《红颜》(《小说月报》2016.1),仿佛又找到了读张爱玲小说的感觉。全篇找不到一个绝对“善良”或绝对“丑恶”的角色,每个形象都是不彻底而又软弱的凡人。没有斩钉截铁的冲突,也没有壮烈的场面,更多的是一份悲凉。作者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完成了对人性的探索,人性的弱点在这些饮食男女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涉嫌诈骗的大堂女经理洁薇、告发他人的父亲、吵吵嚷嚷的中年妇女、自私无情的洁薇丈夫……文章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刻画出芸芸众生丑陋、自私、恶毒的嘴脸。与此同时,也塑造了“我”这样体貌健全、正直单纯的初踏社会的青年形象。这些世俗之人仿佛就近在眼前,那样真实,似乎我们身边也总是充斥着这样并无大恶,却又不完全善良之人,这样贴近生活的人物刻画,读来令人感慨万分,不禁发出感叹:人性的善恶莫非只在一念之间?

一、层层递进的悲剧

小说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语言轻松而又质朴,描述了一个普通的“我”在离家较近的大学读体育系,然后被“我”的爸爸安排着、筹划着,最终如了他的心意进入一家银行上班。可惜的是,“我”不干主业,只能在银行当个保安。紧接着情节发展的地点转移到了一家银行,描述了一系列在银行里发生的点滴,剧情的高潮也正是在这里生成。“我”初入职场,进行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认识了洁薇——一个充满天然笑意、娇小可人的大堂女经理。岗前培训结束后,我被安排在大堂值班,每天无所事事、枯燥无味地站着,使“我”感到十分厌烦。突然的某一天,生活里突然有了一点惊喜,大堂经理换成了可人的洁薇,我感到浑身一振。正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和她的交情越来越深,她不再是为“我”培训的资深员工,“我”也不再是小心谨慎初入行的小毛头。

以上情节一步步将“我”与洁薇这个人的关系紧密起来,层层铺垫,使得后来“我”的种种举动显得自然并且可以被理解。此外,作者通过“我”的眼睛大篇幅地描述了洁薇的外貌、举动、个性,呈现出一个干练、精致却又俏皮、不乏机敏,看上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性形象。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陷入了倦怠,作者注重对“我”进行心理剖析,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我在这里干什么呀,我的青春,我的生命,就要这样一天一天傻子似的站过去吗?”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心声,读来让人产生共鸣。于是“我”穿上跑鞋,开始了每天早晨的晨跑。与此同时,洁薇也邀请“我”一起去泰国玩,“我”说自己没钱,洁薇却说自己有独特的赚钱之道。读者读到这里,对她如何赚钱都带有一些疑惑和好奇,作者虽只是匆匆一提,却为后文埋下了巨大的伏笔。也是在此时,爱“我”的爸爸和妈妈,从我口中得知了洁薇这个人。故事逐渐进入高潮,作者笔锋急转,意外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而每件事之间又环环相扣。先是洁薇应付了一个难对付的客户,这时理财诈骗已经初露端倪,紧接着她又被迫参加技术比武,让“我”帮忙稳住她干妈,不料“我”的妈妈生病了,这一戏剧化的巧合恰是推动情节的关键点,“我”因为看守病房而没有及时稳住洁薇的干妈,等“我”回到银行时,事态已经十分紧急,营业部乱作一团。

事情终于败露了。原来洁薇一直与他人合伙,以高息引诱客户,把客户的存款变成理财产品,从中获利,没想到客户提前支取,她没办法,擅自登录她干妈的账户,把她干妈的钱应付了客户的取款。知道真相的“我”,心里阵阵刺痛,一方面为洁薇担心一方面内心自责不已。由于银行要查账,洁薇被暂时扣留,“我”被安排去看管洁薇,不让她潜逃。在这期间,我们聊了很多,“我”得知了她贫寒的家境与绝望的婚姻,原来表面光鲜亮丽的洁薇有着这样的生活背景,“我”与洁薇甚至发生了性关系,但等“我”醒来时,却被告知她已经逃走,自己头部也受了伤。洁薇最终被抓进了监狱里,丈夫拿走了她的公积金,父母也年老体衰生了病,“我”却因看管负伤被提为保卫部副部长。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但就此打住难免让人意犹未尽,小说也显得平淡。高潮结束后的描写,才更引人深思。“我”到监狱去探望洁薇,她瘦了不少,其实从小说一开始,就能看出“我”对洁薇很有好感,随着关系的拉近,好感转变为喜欢,甚至是爱,于是便有了“我”对洁薇说的话,“我完蛋了,我走不出来了你知道吧?”“我才不要谈什么恋爱,我要等你出来。”这份真挚与单纯的爱也许是在危机四伏、展现人性之恶的小说中唯一美好而洁净的部分了,它是所有自私中的无私,也是作者赞赏的部分与主题的突出。而更戏剧性、让人讶异的是,原来洁薇的干妈,是“我”的爸爸叫来的,正是爸爸怕“我”被洁薇伤害,给她干妈报了信。“我”知道后的反应只有几个字“你会断子绝孙的。”简简单单一句话,包含了“我”多少的爱与恨,可想而知“我”此时的心里有多么一言难尽、五味杂陈。

二、“爱”的串联

这一篇看似平淡的小说,夹杂了太多人性的复杂。每一个人物,都像是身边的某一人或社会上的某一类人,他们没有绝对的善或恶,不过都是过着小市民般的生活,谁也不容易,都在为了自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而费尽心力。小说用“爱”来串联人物,构建了故事的发展。至于恨的滋生,往往也是爱的延续。小说中最明显的三份爱,分别呈现了它们不同的面貌。首先是洁薇的爱,她爱她的家庭、她的父母,甚至更爱她自己,于是她想方设法赚钱,只为了能换上新的房子。为了这份爱,她走上了不正当的道路,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是一种恶意,她也最终受到了惩罚。然后是父亲对“我”的爱,父亲因为太过于爱“我”,操控了我大部分的人生,“我”是一只笨鸟,而父亲是一个勤劳的驱鸟人,甚至我已经长大成年工作了,父亲还在插手我的人际关系。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告密,把所有事情都捅了出来,洁薇进了监狱。这份控制欲极强的爱,不得不说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所特有的,它使“我”在成长中失去了自由与独立,但“我”却无法去责怪谁,这恰恰是最令人无奈的。最后是“我”对洁薇的爱。这是一份充满善意而又令人欢喜的爱,没有压迫,充满笑语,是健康、纯真的爱。这也许与“我”这个人的性格、成长有关,“我”是善良而又有正义感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却仍旧对世界充满期待,正是这份爱的存在,让全文有了令人为之动容的部分,让人在其他带有压抑和病态的爱中,找到一丝光亮,找到一份感动。尼采说:“爱和怜悯都是恶。”读完此文,我却觉得,善与恶,本就在一念之间,它们都来源于爱,无论这份爱是畸形或健康。

三、形象分析以及与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比较

故事另一精彩的部分,便是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以及情节的极大转折。一开始向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令人羡慕、有着稳定工作、身材姣好的年轻女子,她爱吃零食、和蔼可亲,让“我”这样初步社会的男生觉得倍感亲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洁薇看起来似乎能讨所有人的喜欢,这样善于相处的性格,让人不禁猜想她必定是生活在环境优渥的小康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却不想故事的后半段,她蓬勃的生命力瞬间转变为了憔悴与哽咽。一个魅力四射、不笑都格外生动的女人,一个深受欢迎的某银行大堂经理、优质服务标兵,一个在初涉世事的年轻保安眼中无比完美的梦中情人,却在一夜之间沦为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阶下囚。现在我们知道了,她的生活并不是一开始看上去的那个样子,她有一件光鲜的外衣,里面却是一堆烂棉絮。这样前后对比,令人心寒,又觉得惋惜。理性地说,法律无情,洁薇的悲剧是她自己酿成的,怪不了别人,是她罪有应得的后果,但朝气蓬勃的她年纪轻轻进了监狱,感性上来说,不禁让人哀叹和唏嘘。

洁薇这个人物很有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影子。首先,她是个在物质生活与追求自我中苦苦挣扎的形象。这很像《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一方面,她需要金钱,在她看来除了钱没有什么是“最靠得住”的,另一方面,她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追求人生幸福的强烈愿望,这正是她戴着面具生活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如曹七巧一般,“卖掉她的一生换来几个钱”。当然,洁薇的形象远不如曹七巧丰富与彻底,时代的背景与曹七巧大相径庭,在人物语言特点与个性刻画上也不远如曹七巧生动,整体艺术性还是较为弱一些。其次,洁薇是现代都市部分女性的写照,一个爱好虚荣的交际花、一个欲望的奴隶者、一个因欲望而充满悲剧的人物。与张爱玲《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有相似之处,梁太太作为一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梦想着一夜之间过上衣食无忧富贵锦绣的日子,只不过她采用的是婚姻这种古老的手段,而洁薇则触碰了法律的界限。最后,洁薇又是一个自我意识较强的现代女性,对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了勇敢的反抗。家庭的贫困、自私恶毒的丈夫都困不住她,她在一家小银行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打造着属于她的职场人生。这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有相似之处,白公馆的艰难处境困不住她,她抓住了范柳原这个救命稻草,为换取后半生的生活保障和经济保障,她拿自己的青春做赌注,在这场婚恋中取得“胜利”。但值得一提的是,洁薇和白流苏在表面上对生存困境的反抗都是胜利的,但精神上的空虚与行动上的罪恶却又使她们从一个生存困境陷入另一个生存困境。

小说以“红颜”为题,正是突出了关于女性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红颜”女性,该以怎样的面貌在社会中立足,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思考空间。

四、作者风格分析

姚鄂梅谈到,《红颜》这篇小说的土壤正是源自于她做银行职员的岁月,她最好的年华都是在银行度过的。正是银行这一场所完美地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与金钱社会下人性的迷失的主题相切合。知人论世,姚鄂梅应该是一个对自己、对人生和生命有过真正思考的人。她的作品还有《黑色》《忽然中年》《像天一样高》等,无一例外都是一些有些残酷的文字,写这些文字是需要勇气、力量和人生阅历的。

姚鄂梅的笔锋总是带有些女性的柔软、谨慎,她的笔下,大多数作品写的都是平凡人,正如《红颜》中的洁薇和“我”;《穿铠甲的人》中的“文学青年”。她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人是怎样被焦虑和困苦包围着,是怎样被生活一点点击败,作者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伤害。

《红颜》绝不是姚鄂梅的作品中最好的,甚至略带瑕疵,但它的的确确照出生活中你我他的影子,我们大都自诩自己善良与充满爱意,但在看了《红颜》之后,却又不得不承认,人性的弱点在恨里绵延,更在爱中呈现。当我们盲目付出了自己的爱时,被爱的人,是否受到了压迫?其他的人,是否承受了不该有的伤害?我们从不曾多多思考这样的问题,才使得我们的爱,总是像带有刺的玫瑰花一样,扎伤了被爱之人,也让我们自己鲜血淋淋。

被“锁”住的妈妈

 余叶烨

 

小时候,我们住的那个小院挺敞亮,也开阔,屋与屋之间没有太多间隔,人能四通八达地在各个房间里穿梭,邻里关系不似现在陌生,亲热得毫无间隙。然而,我的心却有一块自己的空地,仿佛是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就地画了一道界限,被锁在这道界线之外的,是我的妈妈,我总是冷冷地望着她,我们隔着一份亲切,而她似乎永远拿不到打开我心门的钥匙。

在我出生前,她生活里的一切似乎都显得平淡而有趣,岁月悠长,时光不老。

外婆家有四女一男,我妈妈是大姐,但她并不像许多故事里说的那样,作为老大挑起家庭的重担,相反的,她是所有兄弟姐妹中唯一上了大学的,她说那时家里只有她愿意读书,弟弟妹妹玩的玩、干活的干活,但她也谈不上有多爱读,只是迷迷糊糊读着读着,就从小县城读到了大地方。

十八、九岁的她,正如现在的我一样,过着无拘无束的校园生活。每一张老照片里,都透露出小女孩对整个世界的期待与热情。后来她常夸耀,她说自己是寝室的室花,我一脸不屑地说一共就几个人,室花有什么可骄傲的。她却撇撇嘴说,当时我们的寝室可不像你们只有四、五个人,一大群人住在一间呢。于是就津津有味地讲起她在我这个年纪的过往,那些追过她的男孩,那阵操场边的微风,那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一件件一桩桩,似乎有落俗套,却又真实得像可以触碰到的画面。听着听着,我常常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坐在堆满照片的木地板上,拉着我的儿女,回忆我年轻的现在?

二十多岁的她,背上行囊,想去仔细看一看这个世界。这个年纪的她,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对,应该是米字路口,充斥着对现实的恐惧和不安。未来充满了未知与选择,一旦选定,便很难回头。想必这时候,她是迷茫的,她不是横冲直撞的人,于是她选择了最温和的方式,在旅行中感受世界、感受内心,希望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她在黄山的巍峨高耸中感受云海之美,她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前潜心朝拜,她在苏州的风情山水中领略水乡的婀娜多姿。一直到现在,她还能对去过的地方如数家珍。

可正是我的出生,改变了她近乎雅致的生活。她的视野被困顿在了一间婴儿房里,四周是湿漉漉的尿布与散落的奶粉,重叠着响亮而持续的婴儿哭声。打我懂事开始,她在我眼里,压根就不是什么徜徉山水的洒脱女子,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孩奴”。

妈妈是在三十多岁时有了我,她仿佛脱了水晶鞋的灰姑娘,一夜之间,急匆匆褪去满身的稚气与优雅,戴着粗布围裙,迎接我的到来。她床头垒起的书,不再是张爱玲的小说,也不再是朱自清的散文,仔细一看,全都是育儿经。《0-6岁育儿知识百科》《不听话的孩子怎样教》《幼儿说话300句》……她那张曾经能说会道的嘴,也只有碰上孩子的饮食、生活的主题时才谈论不休。她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把我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什么是优秀?也许她也不懂,只是照着很多人的方式跟着做,让我学习电子琴、琵琶、舞蹈,让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许她想弥补她年轻时的遗憾,于是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逼迫着我学这学那,我无比抗拒,却又不得不服从。她把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我的身上,过往独立而有趣的生活不复依存,对我过度的关怀与操心,使她失去了往日的绰绰风采,粗糙蜡黄的皮肤,夹杂银丝的头发,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无比沉重的痕迹。

而这种过分的关怀也压得我喘不过气,从小就充满抵触与抗拒的心理。表面对她的服从,随着年龄的增大、青春期的躁动,逐渐被内心的叛逆所替代。我们交流甚少,她从不与我分享她的喜乐,当然,她更不愿意让我知道她的烦心事,我也极少告诉她学校的趣事与不快。相比母女之间不断争吵继而又和好的桥段,永远沉默、无话可说似乎来得让人更加无奈。我的心是封闭的,是锁住的,她被我牢牢地锁在了心门外,一同锁住的还有她的白头和唠叨,都牢牢地锁在了外头,一刻也不放松。

我一直期盼着自己能快点离开她的束缚。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自顾自地念书一边等着岁月把我催熟。高考的日子比我想象的还要难捱,每天都是不同的大量的知识灌输脑中,每天的试卷考题也总是变着花样出,我日日伏在桌前,唯一不变的,是每晚十点妈妈递上的一杯热牛奶。这本该充满温情的牛奶,总是被她硬生生的一句“赶紧喝了”给搅得支离破碎,这种命令的语气,我是再也不想听见了。终于,十年寒窗,一切尘埃落定,报好了志愿,紧接着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初期的欢喜,胜过了一切念头,我丝毫不去在意她在为我高兴之时,眼里流露出的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整日不着家、撒疯一样玩的日子结束了。临行前的那几个晚上,我不断地失眠,内心喜悦之情早已消失殆尽,转化成另一种情感,是不舍吗?是还未离开就已有的思念吗?最后的那个晚上,我终于忍不住了,掀开被子爬下床,蹑手蹑脚地进了妈妈的房间,睡在她旁边,轻轻搂着她,她还是那么瘦,我能碰到她坚硬的骨头。她温热的体温,让我想起过往每一次我生病时,她也总是用这份温热覆盖着我冰凉的身体。我的每一次卧床不起的病痛,她都是整夜整夜守在我身边。喂我喝药时,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剔透的泪光,像星星,闪闪发亮。每一次我都以为我的心门会因此微微敞开,却又被她那一两句数落给硬生生推回。她不安慰我,只是一边灌我喝药,一边埋怨我不注意染上风寒。而她每次生病时呢,我也总是学着她的样子,一言不发地递上一碗汤药,偶尔还埋怨上几句。纵使心里着急,我也绝不表现出来,也从不给予她任何安慰与关心。那时的我年纪太小,只因为被严格地爱着,就极度吝啬自己的爱意。

想着想着我很快就睡着了,那一觉是这段日子以来最安稳无梦的。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带着妈妈为我整理好了行囊,踏上了通往向北的道路。

我至今记得那是个大雾的清晨,在车站这一个不断上演着离别与欢聚的舞台,我终究还是落了俗套,我开始啜泣,满脸泪痕,还没有离去我就已经开始怀念这里,怀念逼近高考的每个夜晚里,妈妈送上的那杯热牛奶;怀念寒冬时,她用她的双手握住我握着笔冻得通红的小手;怀念她的絮叨,甚至怀念她的责备。而她呢,她出乎我意料地没有哭,只是抿着嘴唇,眼神中还显示出一点零星的活力,我看到了她眼角下浅浅的鱼尾痕迹,即便是单眼皮,她的眼睛也还是那么明亮、那么秀气。看我哭个不停,她反倒是笑了,那份笑容,闪烁着晶莹透亮,她的眼睛更像星星了,好亮。她不说别的话,只是不停催着我把车票拿好去过安检,这么多年了,她还是不爱表达情感,所以我也是,这一刻我突然很后悔,小时候在她生病的时候没有说什么一两句宽慰的话,只是默默地、愣愣地坐着,想必那时她一定有些心寒。

汽车缓缓开动了,妈妈的身影渐渐成了一个点,渐渐消失在这大雾的清晨,在她眼里,我也逐渐成了点,我真想知道,她看到这个逐渐远去的点,哭了没有?尽管她哭起来也那么好看,但我真不愿意看见她流泪的样子。包里有一瓶冰凉凉的牛奶,它不是妈妈热过的,我一口口喝进胃里,顿时感到胃里涌起的酸水。多想再回到备战高考的夜晚,听见她熟悉的命令语气“赶紧喝了”。

也许距离真的能产生美,又也许是我渐渐懂事了,离别像是一把钥匙,竟然打开了我内心关上了的许久的门。我不再锁着她,不再拒绝与她沟通,不再把内心紧紧封闭住害怕她窥探到我的情绪。大学里的每一天,我都会和她打很长时间的电话,把学校里的每一件每一桩事都告诉她,仿佛是在弥补这十几年来无言相对的遗憾。她也常常和我说,她后悔小时候把我管得太紧,让我失去了自由。她甚至打趣道:“妈妈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妈妈,妈妈第一次当妈妈,对你教育得不好的地方,你到大学里慢慢改变吧。”听到这些我在电话里笑了,我仿佛不再是被她严格要求着的女儿,更像是平等的交心的朋友。她也不再是我眼里的“孩奴”,她又成了每天有自己独立生活的有趣的人。暑假回家,发现家里又增添了一丝新绿。她开始拨弄花花草草,这里一盆,那里一束,爸爸总是抱怨养花虫子多、难清理,却也跟着她的步伐玩得不亦乐乎。她还开始了美食探索,做饭不是太好的她,专门研究甜点、酸奶,每一次回家总是要把拿手的做给我吃,家里也多了一大堆烤箱、面包机、豆浆机等美食工具。看着她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样子,这种忙碌,不带有家庭主妇的埋怨与生活的逼迫,她喜欢的是制作的过程,是我们全家吃后的赞叹。现在的她腿不是很好,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游山玩水,但她向往外出的心没有变,哪怕去的地方就在家附近,哪怕只是个小公园,她脸上浮现出的满足总是能让人跟着心情愉悦。这种快乐,难得又可贵。她像个老小孩,岁月夺去她年轻的美,却夺不去她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昨日,自己心情郁闷,总觉大三生活了无生趣,却恰逢妈妈打电话来,谈论自己和办公室的一群同事学插花和写毛笔字。过程如何有趣,她插的花如何好,一一叙述,我听着听着,嘴角边的微笑不自觉扬起。她又是二十多年前的样子了,生活重心不再单只是我,岁月静好,时光不老。

 

也许,离别不是真正打开心门的钥匙,真正的钥匙是我的成长、是我对她的爱的理解、是她对我爱的反思、是我们共同的改变。这把隐形的钥匙,无声而又静悄悄地,推开了我的心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