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灯火永不会灭——读张抗抗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有感
(2016-12-09 14:01:49)分类: 学生小说评论和作业 |
精神的灯火永不会灭
——读张抗抗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有感
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6级
我想,起初被这篇小说吸引大概是由于张抗抗这位作者吧。至今仍记得当年小学课本上所学她的文章,如今又在图书馆看到她小说,难免有几分熟悉感。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标题不同于刊载在《中篇小说选刊》的其他现实性小说,简单的五个字读着便觉得温暖、敞亮,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含义,仿佛让人在社会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
《把灯光调亮》(原载《上海文学》2016年第10期)是张抗抗十余年来首次回归中短篇小说写作的作品,小说情节简单明了,讲述了主人公卢娜经营书店的一段经历。但在这背后,小说更是折射了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缺乏阅读。当今中国全民似乎都患了缺乏阅读症似的,公共场所竟很少能看到捧着书籍阅读的人,放眼望去,每个人都满足于自己掌中的手机无法自拔。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阅读”正在逐渐“普及”,人们再也不愿花过多时间去泡书店,人们再也不愿花费额外的金钱去购买在网络上可免费观看的书籍,中国的实体书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小说便是以这为背景展开故事的。
卢娜是小城一家民营书店“明光书店”的经营者,小说采用倒叙的方式,在开头提到卢娜时常想起一位“蹊跷”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外地人,看书时十分仔细,甚至会翻到版权页,查看出版日期……结账时他一口气买了二十多本书,并询问卢娜是否有书章给他在扉页留作纪念,卢娜愣了,他又问能不能想办法帮他代购一本在省城没有买到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卢娜心中犹疑,因为这本书十分冷门,如果他不来,便是卖不出去了,于是她向顾客推荐去网上购书,他的回答却令她心中为之一振:“我不在网上买书,我一向都在书店里买书。我,想让书店活下去。”顾客走前看了看灯光昏暗的书店,像是无心地一句“书店的灯光好像暗了点,夜里来买书的人,看不清书名。你看,能不能,把灯光调亮一点?”此语照亮了卢娜的心,给了卢娜希望。于是第二天,卢娜便把墙上的壁灯、天花板上的筒灯全换了灯泡,等着顾客,更等着那位“蹊跷”的客人。可一连几个月,他也没有出现。不仅他没有出现,书店连几个顾客也没有迎来。
“明光书店”从前并不是这样的。卢娜与书有缘,刚参加工作时被新华书店选中,后来结婚生子,老公打算将卢娜陪嫁的老房子用来给她开美容店,卢娜却拒绝了,迅速地开了“明光书店”。起初卢娜还在书店为附近小学的孩子办了寄托班,每天放学孩子们在书店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渐渐地,附近居民都成了她的顾客,最好的月份,书店的纯利有好几万。但明光书店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从七八年前,书店销售额开始下降,而从去年起,书店已经开始严重亏损。卢娜老公不解为什么书店经过了更好的装修,却没人来看了,但他从未逼她关门,只是一直默默支持着卢娜。现在的明光书店,只有几位老书友坚持来书店,给了卢娜几丝安慰。
小说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个“让城市留住书店”的研讨会之后,卢娜听了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秘书长介绍的“阅读立法”,以及深圳市政府为促进全民阅读举办的各种读书活动。她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一度沮丧的她决定坚持下去。同时,另一家书店的老板告诉她一个好消息:本省有关部门专门设立了某项文化建设工程,拨出了一笔专款,给书店作为补贴和奖励,民营书店也有少量名额。而明光书店便是为数不多符合条件的书店。而后县文化局确实去视察了一番,此后却再也没有消息了。卢娜的生活又恢复了原样,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卢娜想到了关门。雪上加霜的是,书店的老会员给卢娜带来了一个新消息:县城东边的那个新区扩建规划中,政府将要把很多大单位搬迁过去,新区将逐渐发展成未来的县城中心。而对于卢娜来说,却是山穷水尽,前头死路一条。医院、学校、政府机关、电视台这些单位都是目前支撑着明光书店最主要的客源。一旦搬走,等于釜底抽薪人气散尽,没有了稳定的老客户,书店还怎么开得下去? 新区建成之后,老县城必然会逐渐萎缩、凋敝,那么,明光书店还有什么前景可言?而将来县城老房子跌了价,弄不好连儿子出国留学的保底钱都搭进去,到这里,卢娜终于下定决心要关闭书店,而在夜晚,她深切地感受到深深的无奈与无助。然而故事并不会在这里结束,就在第二天她去书店思考着未来之时,一通来自文化局的电话点亮了她灰暗的心——明光书店评上了省政府一百万的书店奖励基金,于是她兴高采烈地重新经营起书店。
小说中穿插着几个小故事,通过卢娜的视角反映了社会百态,更扣人心弦。有穿着华贵的夫妇带孩子买书,孩子看上了一套五本的童话书,母亲却狠狠训斥说只能买一本,并不屑地说:“一只小猪猡要写五本书,你当是动物电视连续剧啊?”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一位老妇人,她拿着女儿给的优惠券,骑车从城西赶到城东,只为买一套精装《红楼梦》,当她再买其他书籍时,却不让卢娜打折了。曾经一位常买书的讲究的中年女子生病做手术后仍坚持看书,卢娜常给她送书,后来卢娜收到一个纸盒,里面是几本新书和一张印着玫瑰花的粉红色信笺,上面写着:这些新书,我来不及看完了,寄还给你,也许还有别的人可以看。人生在世,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而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卢娜经营书店。
主人公卢娜是现代社会一部分人的缩影。她热爱读书,在书店闲着的时候就会阅读各种书籍,不同于我们的是,她和手机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在书中,作者将手机描述成服务周到的“贴身秘书”:它二十四小时躲在你的身边,像一个鬼精灵、一个影子一般跟着你,从办公室餐桌厨房卧室一直跟到洗手间,在暗中窥视你的所作所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简直可以说居心叵测。它看似乖巧驯服顺从,样样事情与你配合默契。然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它那里留下痕迹与记录……你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生死与共,它就这样渐渐控制了你,让你分分钟记挂它想念它,离开它一会儿工夫,就像离开了心爱的情人,魂灵都没有了。卢娜是令人敬佩的,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她从未舍弃过读书的习惯,而我们又有几人能做到?
小说的标题《把灯光调亮》同时也是整篇小说的线索。明光书店灯光的变化预示着书店命运的变化,也更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起起落落。从开头的陌生人建议卢娜将灯光调亮,再到绝望之时卢娜气愤地关掉“亮得刺眼”的灯,最后她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那个陌生人再次来到书店,说书店亮了许多,也照应了小说开头。他提出让卢娜去新区开一家新书店,房租不用担心,但直到结尾,卢娜仍没有作出决定,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书店留下来了,卢娜的心也活下来了。
这篇小说的出彩之处在于它处处透露出人文关怀与正能量,书店几经波折仍存活了下来,但我家乡的书店却是所剩无几。张抗抗自己谈到这篇小说写的不仅仅是书店,而是人。书店的命运正暗示了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匮乏,正如作者所说:如何在世态的改变中,坚守自己的梦想。也不仅仅是“关注现实”,而是关注一个民族的未来。小说的结尾让人看到了希望,人类精神的灯光也永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