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淡风轻之下——读方方《云淡风轻》有感

(2016-03-27 22:16:23)
分类: 学生小说评论和作业

云淡风轻之下——读方方《云淡风轻》有感

安徽大学文学院13    李娟

 

 

翻阅《作品与争鸣》杂志(2016年第2期),短篇小说《云淡风轻》吸引了我的目光,再定睛一看,其作者竟是方方。那位在当代文学界备受推崇的武汉女作家,二十多年以低姿态行走于人世,但笔耕不辍,致力于人性中罪与恶的探究,博得学者和读者一致称赞。

不出意料,这篇《云淡风轻》依旧是一篇探索人性中罪与恶的佳作。小说行文并不漫长,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主一副,并行发展又相互缠绕,作者在不动声色间勾勒出一幅众生作恶图,教人不由得惊叹其构思短篇小说的功力。而这个故事又极其平淡寻常,寻常到仿佛就发生在我们家隔壁小区一般,却正因为故事如此寻常,如此“云淡风轻”,才显得愈发令人心颤,引人深思。

 

故事开篇,窗外正狂风大作,呼啸乱窜,气氛略显紧张。但对于生活中的人而言,这不过是正常的天气现象。平静的家中,母亲慧明正陪着13岁的儿子小驴写作业,小驴活泼机智,总和母亲俏皮斗嘴,慧明也欢喜儿子的聪敏淘气,“最爱和儿子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母子两人相依相偎的家庭云淡风轻,一派温馨。

作者平静地叙述着,非常真实,非常平常,这样的画面分明会上演在许多寻常人家里。但作家的职责在于从生活中发掘、提炼一般人难以看清的画面,或许阴暗,但是你我的身边一定也存在。

慧明母子在温暖的家中闲聊着,忽然楼道里响起了咔哒的开门声。这咔哒一声,初读来云淡风轻,不着痕迹,可是纵观全文,正是这咔哒一声掀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这时另一条线索人物——一位神秘的老太太出场了。这位老太太家中只有一个久病在床的老伴,没有儿女子孙往来,为人冷若冰霜。慧明心善,想帮扶老人,却也心生畏惧,因此虽比邻而居却丝毫不熟。

作者交代完基本的人物后就直奔本文的矛盾核心——一起奇异的“划车事件”。慧明所住小区的户主多有私家车,但无奈车位不够,于是就有业主将车停在幽深的树林里,但这一年来却时常发生树林中的车被利器划伤的奇异事件,因树林内没有灯光亦没安装监控,作案人又隔月作案神出鬼没,这一事件显得越发诡异。家中无车的慧明寻思此事与己无关,也不甚关心,只管安心上班。可是悲剧突如其来,她可爱的儿子竟然溺水而亡!经受不住失子之痛打击的慧明一下子昏倒在医院。直到远在国外的丈夫回来,她才回过神来,可刚回来神来的她却惊闻儿子溺水竟是因为好朋友胡大壮的一时失手。而大壮也只是个年仅13岁的孩子,因为一时玩心害死了好朋友,这样残酷的事实打击得这个孩子成天茶饭不思,见到老师或警察就要求枪毙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慧明选择了原谅,理由非常简单:大壮是无心的,而且儿子也一定不希望好朋友受到伤害。

回到家中平息伤痛的慧明,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这时,一位不速之客却敲响了门。“她发现来者竟是对面的老太太,老太太手上端着一碗汤,严肃地望着慧明。”到这里,老太太这条线索才算是真正地明晰起来。

原来,这位老太太原先也有个幸福的三代同堂家庭,却因为一个私家车主在小区内开快车撞死了孙儿,吓得在场的儿子心脏病发,媳妇受不住打击离家而去,一个完好的家庭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而更令人气愤的是,物业百般推脱,警察无能抓不到肇事者,当时在场的小区居民更是冷漠自私,没一个人愿意提供线索。因此,老太太恨透了这些人,性格也变得冷若冰霜,而同样遭受失子之痛的慧明却轻易地原谅了“凶手”,这让老太太大为惊诧和疑惑,于是才有了她的登门之举。

故事发展到这儿,似乎是云淡风轻了,读者也大致猜出了前文诡异的“划车事件”应该就是这位仇恨私家车主的老太太所为了,因众人致其不幸,故而她狠心报复。但是,如果作者只是这样简单地写出一个悲剧和复仇的故事,浅尝辄止地探究人性中“罪与恶”,显然意趣寥寥,不足以引人深思。于是就有了下文中的矛盾,直接将慧明和本文的核心矛盾“划车事件”牵连起来,由此刻画出众生为恶的丑陋画面。

小区里有一位姓朱的业主,平时车停在树林最暗处,所以被划伤得很厉害,气愤起来叫骂得也十分难听。元旦日,朱停车在单元楼门口,挡住了入口,使得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进不去,慧明心善就上前帮忙喊朱下来移车,不料却遭其诽谤。更有甚者,十天以后,物业保安部通知慧明去开会,却被告知有人怀疑划车者是死去的小驴,还未查明真相,业主们就开始纷纷攻击慧明侮辱小驴要求“父债子偿”,气得慧明手足冰凉,怒火烧心,当场立誓若是小驴所为,她一定从十六楼跳下以死谢罪。

面对业主们的可恨行为,慧明坚定地要为儿子讨回清白,可是异常冷静的老太太却一语道出本文主题:“你没办法讨。就算法律认定你儿子没有问题,但小区车主们会放弃他们的看法吗?他们是众人,众口铄金。众人之恶,无人可阻。”“这世上有很多坏人,但缺少公道来制裁他们。他们逼着你用他们的恶去对付他们。时间长了,渐渐你会习惯自己作恶。甚至你会为自己以恶制恶的方式而兴奋。你觉得,虽然不对,但对付这样的人只能如此。”老太太的话已至此,分明表明出她就是那个划车人,可是她的这番话又明显道出了她“作恶”时的心境——以恶制恶。

第二日,慧明尚且心情悲愤,却见保安部长领着业主委员会代表突然上门道歉,言明划车事件再次发生了,证明小驴是清白的。不明所以的慧明既欢喜儿子的清白得到证明,又疑惑划车事件的发生。这天半夜,小驴入梦,老太太一脸严肃,关门的咔哒声反反复复地出现,惊得慧明遽然而醒。

至此,小说戛然而止,老太太的暗线也完全显现出来,一出围绕“划车事件”展开的故事巧妙构成圆形。一切谜底都被揭晓了,故事里的生活复归云淡风轻,但是回顾之前的波涛汹涌,生活难道真的如此简单地就云淡风轻了?

 

 “众人之恶,无人可阻”。那何为“众人之恶”?无疑,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借老太太之口表明了这样的恶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犯罪,是一种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不惜伤害个人情感和利益的集体行为。在没有足够的证据面前,众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盲目揣测一个死去的孩子是犯罪者,不惜伤害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善良母亲。同样的,在面对一个孩子被车撞死的一个家庭惨剧,为了逃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的麻烦,众人宁愿选择一致保持沉默,也不愿站出来说出当时自己看见的真实。

这样的众生行为大行其道而极力伤害个体利益的现象,若是细细想来,我们的真实生活其实并不少见。比如网络上被调侃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网络上的“话语暴力”“人肉搜索”,再比如前些年震惊国人的“小悦悦”事件,比比皆是。

作者这样的揭露可谓振聋发聩,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麻木冷酷的国人可以极其淡漠地围观民族同胞流血被杀。而如今这样的冷酷已经不只是停留在上世纪,不只是存在于文章里,它已经悄然蔓延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细思恐极!

那对于这样的“众人之恶”,作家是如何处理的呢?方方以前说过:“就算人本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如果时代好的话,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让自己恶的一面显露出来,可惜的是,我们的时代出现了那样的场面,它使许多人本性中恶的一面不得不张扬出来,更多的时候,不是人们愿意,而是没有办法,一切都逼着他弃善扬恶,所以当我们说某一个人坏的时候,不能只是表面上说说,应该绕到他的背后,看看是什么原因致使他恶了。”

在《云淡风轻》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来:起初老太太划车作恶,是因为痛恨私家车主在小区里开快车撞死了孙子害死了儿子和别人的冷眼旁观;众人的冷眼旁观,是因为不关己事害怕惹祸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车主们污蔑作恶,是因为心疼爱车被划,试图找出为祸者;最后老太太划车作恶,则是为了帮助慧明洗刷冤屈,还她一个清白。这样看来,这一系列的恶行可以连成一个圈了,原本想避祸的旁观者其实也被带进了这个圈内,承担着当初冷漠举动的恶果。这样推理下来,不禁被作者的冷酷所震撼,隐约间,我似乎感觉到作者这样的想法:这个小区的人同住一片土地,同呼一片空气,没有一个人可以逃开这样一个圈;出手伤人是伤害,视若无睹也是伤害,甚至冷漠旁观比出手伤人更令人心寒。

而作者在文中写到的“以恶制恶”之法其实也被包含在这个圈子之内,一开始老太太的确是心怀仇恨,以恶制恶,所以她虽然解愤,内心却得不到安宁;而文末的“以恶制恶”,则是老太太心怀善意的行为,她是为了还慧明一个清白。

因此,我个人揣测,以恶制恶并不是作者告诉读者最好的处理恶行的方法,而是以此来警醒世人,从一开始就不要行恶。害人是作恶,旁观也是作恶,自私更是作恶,而善意稀缺则是恶意萌生的源头。如果我们将整个事件往前推,假设那位撞人的私家车主能有几分善心和公德心,不在小区里开快车,那么老太太一家的惨剧就不会发生,老太太也不会去划车泄恨,业主们更不会着急找出作恶者去怀疑慧明儿子,众人之恶就都不会发生。而这样一个起祸者,这一个圈内的每一个善意稀缺的人都有可能是。若是你我善意稀缺,你我就有可能是这个起祸者。

生活,多半云淡风轻,然而这云淡风轻之后,掩藏了多少沉重的事实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