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的微光——读洪放《菩萨蛮》

(2015-12-21 08:54:26)
分类: 学生小说评论和作业

人性的微光

——读洪放《菩萨蛮》

  安徽大学13汉语国际教育   陈梦婷

《作品与争鸣》2016年第1期

 

偶然翻得《菩萨蛮》(《清明》2015年第5期,《作品与争鸣》2015年第11期转载)这篇中篇小说,由于其题目和我钟爱的温庭筠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词牌名一致,就耐着性子读了下去,谁知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了它。

缘起缘终——滴水寺

小说开篇介绍了青桐西郊的一座小寺——滴水寺。寺庙很小,这个“小”字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滴水寺规模小,仅有两间寺屋。一间供奉着一尊年代久远,半倾圮的泥塑佛像,寺里香火并不旺,除了初一、十五,鲜少能听到木鱼声,木鱼成为了这个小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寺产;另一间里面仅有一桌一床,异常简陋。寺外搭着一座简单的小棚子,里面放着些基本的炊具。二是这座小寺近三十年来只有一位僧人——释虚明,平时寺里的供给要靠这一个唯一的老僧人开垦种地,出寺化缘和一些好心的信众来供奉些。

虽然寺庙就在青桐西郊,离城也不过三里地,从城里开车出发,不到五分钟就到了太公台,滴水寺就在太公台这座近百米高的悬崖后面,与青桐河比邻而居,但是正如文中描述的“寺里也没什么香客,这小寺,就像是一枚结在城市边缘的叶子,被人遗忘了,任春来发青,秋来叶落,都是自来自去”,甚至连《青桐寺庙名录》里也只是简略地带过几笔,“滴水寺,处西郊。已荒废”。

正是由于《青桐寺庙名录》这短短的九个字介绍给滴水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田去非正是这个相中滴水寺的伯乐,他与其副总叶颖辗转知道了青桐寺并决定投资青桐寺扩张重建。滴水寺被这个天降的大馅饼砸中了,住持释虚明被砸得晕乎乎地前去寻找自己在青桐市担任佛教协会会长和青桐名寺山居寺住持的师弟——释虚因商讨改建图纸和预算。因为之前虚明也多次找到师弟说有人投资修复滴水寺,但是都落空了,所以这次虚因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只是将图纸和预算给了释虚明,并告知投资修建寺庙是要走规定程序的。

滴水寺修建在审批环节出了点问题,宗教局不给批,原因是在青桐市寺庙修复规划中没有滴水寺。他们给的详细解释是:滴水寺多年失修,破败不堪,且与山居寺、龙王寺同处于市郊,从寺庙布局和长远规划上,滴水寺都不是要修复和保留的对象。这些年能让它存在着,一是因为它地处太公台下那一大片空地上,不显眼,不碍事,且虚明和尚与世无争,一个人清净度日,宗教局便定了个大致原则:不拆、不修、不扩、不发展。

其实叶颖心里也不大赞同投资修建滴水寺,所以她对宗教局不同意这件事心底倒有些高兴。只是她低估了田去非对投资滴水寺的执着,田去非亲自去找了副市长高参,以自己朋友要修滴水寺为由拜托高参,因为两人私交甚笃,不到一周,滴水寺修复手续就全部批下来了。同时,他放出风去,说滴水寺只是他受朋友委托帮忙修建的。

从修路开始,滴水寺修建开始进入轨道,一切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除了田去非让叶颖赶工期和用劣质的工程材料这个小插曲,一切都很平静。为了让滴水寺重获名气,田去非还特地亲自上九华山请来了隐居多年的开了大师为滴水寺佛像开光,滴水寺由此声名大噪,迎来了鼎盛的香火和川流不息的信徒。

如果滴水寺就这么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那么这《菩萨蛮》便没有其存在的必要了。随着开了大师回到九华山并圆寂开始,滴水寺迎来了一次换址重建。青桐市高层领导不断落马和换人,新任江海平书记决定抛弃原先起点不高,没有跳出老城框架的城市发展规划,重新制定青桐市城市规划。这一规划提出未来青桐市发展将重点发展滴水寺区域和沿外环线部分,并将此区域重点打造高档商业地产板块,建成宜居宜游宜商的西都新城,所以滴水寺必须推倒重新选址,原址需要建成青桐市的高档社区。

这时作者前面埋下的谜团被解决了,田去非之所以力排众议地建造滴水寺又在滴水寺建造期间使用劣质木料,是因为他在一次交际过程中偶然窥得了青桐市未来发展规划,他寄希望于用最低的价格拿下这块地并投资建设青桐最高档的社区。在文章的最后,田去非一直的谋划成功了,但是由于叶颖的离去,他将所得的利润全部捐献,而滴水寺也将在近山区重建。

关于良知与金钱的选择

《菩萨蛮》有两条明线,一条是滴水寺,另一条却是关于道德良知和金钱抉择。

小说开始后不久就介绍了一场事故,一场不期而至的梅雨,将田去非所经营的仁诚公司工地的脚手架淋得湿滑。在上面工作的两个架子工,突然失去了平衡,从已经做到十六层的高处往下掉。两个人一用力,脚手架整个受到震动,竟然慢慢地坼裂开来。架子一倒,上面的十几个工人全部落了下来,有的被卡在十五层,有的在十四层,最糟糕的五个工人,掉到了一层。等到救援人员到达的时候,五个人当场死亡,还有六个工人不同程度的受伤。五个死去工人的赔偿问题,政府在处理事故的时候就做出了明确的赔偿安排。至于剩下的五个重伤,一个轻伤,政府只给了一个大的政策:必须保证治疗、保证生活,具体的由仁诚公司跟受伤者家属协商。这一个发挥空间巨大的政策使得一群人的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当其冲发生变化就是田去非的仁诚公司,由于死亡人数过多,无法遮掩,只能一级级上报,追责也就随之一级级下来。仁诚公司被停止建筑资质,所有工地停工,五个死亡的工人除了保险外,公司又每人赔偿了四十万。工地停了,田去非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将工地转手给了大明建筑。但是对于六个受伤工人的赔偿,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家属们预想的账目和仁诚公司能给出的价格或者说田去非预想的价格差了太多。无奈之下,仁诚公司遣散了所有的工人,并采用了拖字诀。回避战术在公司看来是上上策,公司的开支早已降到了最低点,再加上田去非还有一家主要做投资业务的永诚公司,表面上仁诚和永辉除了代表法人一样外没有关联,但是实际上永辉已经成为了仁诚的投资公司。

然而受伤工人和家属们是经不起拖的,他们不仅生活困苦,上有老人要奉养下有孩子要读书,而且因为受伤卧病在床,他们的妻子需在家服侍不能外出工作。公司提出的方案是赔偿四、五十万,但是他们的实际情况恐怕是一百万都难以打发。无奈之下,他们不停地去公司闹事,在公司门口围堵公司负责人。但是公司在不断的逃避、拖延,甚至在用这些钱投资滴水寺的重建。他们走投无路请来了徐无律师帮他们打官司,徐无是个正直可靠的人,但是架不住权势与金钱的双重逼迫,徐无很快就被一群混混堵在巷子里猛揍了一顿,报了警,却不了了之。

受伤工人和仁诚公司之间的矛盾似乎达到了不可调和地步,由于叶颖参观了受伤工人贫困的生活,她首先开始劝慰田去非给予工人多一些赔偿,但是失败了;随即田去非由于酗酒进医院,工人们不计前嫌地前来看望他,使得田去非有一丝丝动摇;直至在滴水寺目睹了受害人家属刘琴是开了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侄女一事,开了大师的圆寂,青桐市大多数官员被双规的相继发生,给田去非的触动很大,他主动上调了赔偿金额。后来赔偿下来后,刘琴带着其他伤者家属专门来公司表达感谢给了田去非更大的触动,也让他开始考虑叶颖的建议,建立青桐市伤残赔偿基金。

故事最后,叶颖的离开刺激了田去非真正去考虑这个提议,也让田去非真正狠下心来将太公台社区开发的所有利润全部捐给由他牵头的、由青桐市建筑界联合设立的青桐建筑业伤残扶助基金。

人情冷暖,世人百态

《菩萨蛮》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有成功企业家田去非、精明能干的叶颖和半僧半俗的老和尚释虚明等。

田去非作为本文主角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青桐市政协委员,他一手创办了仁诚公司和永辉公司,此人长袖善舞,游走在各种酒会宴会之中,结识各种领导并与之交好,在青桐市可谓混得风生水起。可是就是他的仁诚公司在一场梅雨后,因为工地的脚手架被淋得滑湿,导致了事故,五人当场死亡,六个工人不同程度地受伤。五个死亡工人的赔偿问题解决了,却因为六个受伤工人的赔偿问题导致公司被停止了建筑资格。田去非当机立断力排众议,立即将手上的工程转包出去,并遣散所有工人,力求将损失降至最小,与受伤工人打一场拖延战。由此不得不说,田去非手腕之强。田去非因为市委书记江海平的一番简短对话中窥得了青桐市未来的规划方向,孤注一掷地大规模投资滴水寺的重修和扩建,不得不能证明其投资目光之毒辣,目的性极强。然而在之后投资中与开了大师的对话和与叶颖的相处,青桐市高官落马时间和经过一场大病的侵袭,让他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人生,最后由于叶颖的离开和对他最后的期望让他决定摒弃一个商人以利至上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的救赎。

叶颖可以算作此文的女主角,小说一开始,她就陪同着田去非来到滴水寺,一路上她不断地猜测着田去非的想法并不断地自我否决这些猜测。她一直质疑着田去非的一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非常有主见。到小说的中间,解释了叶颖的身份,她不仅是两个公司的副总还是田去非的情人,她已经和田去非好了五年了。当然这个期间内她知道田去非妻子的存在,他的妻子也知道叶颖的存在,只不过双方都不在意。在滴水寺的修建中,叶颖一直作为田去非的代表,监督工程进度。在田去非提出用下等木料建造大梁时,她也及时提出了反对,可惜并未被采纳。之后,她单独准备了礼物并拜访了受伤工人,为他们的境遇所感动,一直劝说田去非多给点安置费。小说中关于叶颖的几个细节描写一直让我感动不已,一个是叶颖在看望受伤工人家属的时候一直强调让下属准备礼物,而且是厚厚的一份礼;还有一个是叶颖在受佛教熏陶中还不忘给田去非笃信佛教的妻子请了一尊佛,要是这个情景放置在其他现代小说中,那就是小三为求上位不择手段地向原配宣战,但是在《菩萨蛮》一文中,我能体验到的是一种尊重,一种对这个女子乃至她信仰的尊重;文章的结束,叶颖用自己的离去让田去非向善、向仁、向诚乃至向佛不断发展。虽是情妇,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情妇。

滴水寺修建前只有一位半僧半俗的僧人释虚明,他七十上下,身材矮小,清瘦,说话带着一股江南口音。据说他有家有小,逢年过节甚至还回江南老家团聚。他在寺边开垦了一块荒地种植蔬菜,又婉拒了其师弟让他来山居寺修行的好意。因为在他心里,他一直不太将他的师弟放在眼里,以前师弟的一切都不如他,只是因为他犯了佛家戒律被请出了师门。这些年来他居住在滴水寺,一面参佛,一面理着他欠下尘世的债。田去非的来访打断了他很多计划,滴水寺的重建到拆了重新选址,让他很是不安。因为重建后的滴水寺就不是那个在太公台下承载着他三十多年点点滴滴的滴水寺了。释虚明的不争不抢的确可以看出其佛法比其师弟精益,他和滴水寺是田去非人生路上的一盏微灯,为其点亮属于他人性里的那丝微光。

云不遮日,尘不蒙心

《菩萨蛮》实则写佛又不全写佛,滴水寺是一所小寺,它静静地处于这个城市的边缘,和释虚明一样与世无争,静静地渡着那些需要“皈依”的人。不仅仅是皈依佛门,更重要的是皈依自然,皈依本心,皈依人性。

开了大师的那一句偈子,“云不遮日,尘不蒙心。集沙集腋,得自在行”。人生在世莫过于求一个“得自在行”,需谨记一切自有天理。不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身外物,而是回归人性,回归佛前,反省自己,做到一切无愧于心,无愧于行。

田去非和滴水寺本无关联,在一次次地交锋中,两者渐渐不可分割。滴水寺因为田去非,重新出现在公众眼前,重新香火鼎盛;而田去非因为滴水寺也在一次次虚伪的交际和利益的刺激下找回了自我、找回了本性。他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盏微灯,田去非点亮了滴水寺那颤颤巍巍跳曳着的香油灯,而滴水寺也点亮了田去非那盏蒙尘的心灯。

在岁月,在时间,在利益,在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中,心被蒙尘,并失去了最初的方向,是佛光在无人问津的山崖中,在荒无人烟的近郊,用微弱的光普渡着需要渡却无法自渡的人。“世间岂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啊,双全法难有,利益和很多东西都不能兼容,但人性却是底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