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偷走的,被唤醒的——评短篇小说《女贼》

(2015-10-29 18:38:08)
标签:

情感

分类: 学生小说评论和作业

被偷走的,被唤醒的

——评短篇小说《女贼》

 

 

 

在我心里,这是一篇“冰山似”好文。初读此文,似乎只是被那诙谐调侃式的写作风格吸引,静下心来邂逅一场女贼的故事,至多也只是深窥女贼背后的问题少女形象,分析女贼形成的原因。偶然间,再次拜读,却发现了另一番思想的叩问。于是合辑重新形成下面的文字,感慨自己初次的肤浅。

一读《女贼》

《女贼》(选自《钟山》2015年第1期,《作品与争鸣》第7期转载)讲述了一位问题少女卫离的故事。故事是以“我”来叙述的,也是以“我”的视角展现出来。作者用类似纪实的口吻,整理收集了他能得到的关于卫离的一切信息,叙述了“我”对卫离的所见所闻以及相处经历,展现给读者的也是一位活生生的问题少女卫离的形象。

小说似乎是以“我”对卫离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卫离是妻子舅舅家的女儿,虽然年龄差异不大,一开始我们的接触并不多,她给“我”的印象只是对于物质需求比较低,简单生活的那类女孩,“我”还在从妻子舅舅家回来的路上,美言过她几句以此招来妻子的妒忌,但“我”并没有多想什么。后来陆续从旁得知了一些关于她的消息:舅舅“双规”,家境一落千丈,她过上了北漂生活,爱上了一位有家室的文盲理发师,还拆散了别人的家庭,不过后来理发师又与妻子重归于好,又将她排挤出来,她因此更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加上“北漂”生活的窘迫无靠,她也过得比较艰难。不过知晓这些消息仅仅是让“我”同情她的遭遇,并未与她真正接触。直到后来,她因为感情问题常打来“我”家电话,找“我”倾诉,我们才渐渐熟络。

之后,卫离同是因为这段感情的不顺心来南京散心,住进了我们家,妻子去英国进修半年,接待陪护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努力尽着地主之谊,好生招待卫离,无奈还是被她的大小姐脾气弄到无语。她极其挑剔,住在我家还嫌弃房间小,床小,被单陈旧等,连个人卫生都不讲究,问都不问起床直接拿起“我”的牙刷用起来。我虽无奈,但是相比之后卫离女贼的行为这些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有一天,“我”带着她去商场买生活用品才发现她有偷东西的怪癖,她趁“我”在收银台付账时,偷偷溜走,拿了超市的牙刷还有床罩,床单、被套等生活用品。“我”当时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认为只不过是和平时为偷父母钱买零食性质差不多,并不会酿成大错。也可能是由于卫离在原来闭塞的小城呆久了,来到繁华的南京后产生的一时好奇心理。

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简单了。卫离几乎每天都泡在外面,有时空手而归,还直叫累;有时收获丰盛,带回些巧克力、年糕以及西兰花、茄子等蔬菜。总之,她“买”的商品毫无思路与常法,与实际需求也几无关联。这些都引起了“我”的些许警觉,但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卫离继续变本加厉,她“买”回一套和上次一模一样的床上被套,“我”这才顿悟,慌忙问她实情。她竟然爽快承认了,连同之前一切偷窃行为都告诉了“我”,语气里带着挑衅。但“我”还是想简单了,认为她只是太过孤独,才会有此行为。终于有一天,我外出工作联系不上卫离时,一个男声响起,“我”才知道卫离因为经常偷窃被抓了,我立刻去接卫离,赶到“犯罪”现场,却遭到了她的拒绝。她嚎啕大哭,说出的话让我震惊:现在知道来了,她们家困难时我们在哪?语气虽带着责问,这一番质问也唤起了“我”对过去的一些思考,我意识到以前“我”和妻子对卫离的家庭的确没有怎么过问。那天晚上,卫离发起了烧,她坚决不去医院,拽了把椅子对“我”说起她行窃的缘由:那是还在与理发师在一起时,她每月收入微薄,连喜欢的裙子都买不起,一次去逛商场,她趁老板娘招呼其它顾客的机会拿着裙子走了,老板娘并没有发现这一切。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她看到想拿的东西就直接拿,渐渐养成了一种病态心理。

“我”渐渐能理解她了,也同情她的遭遇,但贼就是贼,这是为社会所不容的。我想改变她,也和她说了很多正派的道理。但是一切都只是徒劳,当她又一次给了我本从旧书摊上“顺”来的书后,我彻底绝望了。卫离看到“我”的这些反应后,精神也彻底垮了。她搬离了我们家,自此以后她的手机再也没打通过,她掐断了与所有人的联系。

小说到这里,关于卫离的线索就戛然而止了,尽管最后安排了我们相会在庄生晓梦的场景。但真实的她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她去了哪里?我还在颇为关心着。说实话,无论故事真实与否,那个叫卫离的女孩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故事读到尾,虽然这是一个带有恶习的女贼,我不会恨她,虽然她做出的行为有些为社会所不容,但是对她的情感还是不会上升到“恨”的层面,相反存留在她身上的某些特质还是令人欣赏的。

卫离是女贼不假,但她与那些公交车上的女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不是她原本的样子,原来的她简单率性,对物质也不苛求,她的房间简单空荡,没有那些小女生都喜欢的毛绒玩具;相反,她大胆泼辣,独立自强,说话做事毫不畏惧,一开始就一反众人对我的职业表示不屑。她敢想敢做,一个人独自去北京闯荡;与我相处时,也没有把我当作姐夫,而是一个要好的同龄人,与我攀谈,为我出主意,还鼓励我去写电影挣钱,俨然一副人生导师的姿态;虽是女贼,她的骨子里似乎潜藏着正义与善良,听到我有过暗恋对象,或者发现我对妻子哪怕是评价上有一丝不恭时都会慨然,为妻子帮腔,替正义行道。虽然从后文卫离对我的感情看,这些也许是她与我套近乎的一种方法,但是还是无法不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她,也让我没有立场去讨厌这样一位女贼。

宁愿相信,她做女贼是无辜的吧。细细想来,造成卫离悲剧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她骨子里就有大胆泼辣和率性而为,她敢想就敢做,从而羞耻心有些缺乏。我们都知道,人在本我条件下是最具有破坏力的,会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即干什么。这时要想维持正常的状态必然要羞耻心的抑制。而不难发现,卫离性格中本身就缺乏这种抑制,她一向放荡不羁。虽然可以分清对错,但却不能支持着她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是卫离的人生遭际的直接作用。卫离本来是过着大小姐骄纵的生活,接连遭受家道中落、感情不幸的打击,之后便孤苦无依,生活窘迫,她的精神因此扭曲,骨子里要强的成分又占了上风,脆弱与要强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使她不能自持,她渴望博弈的平衡,只能突破自己的常态,用偷窃填补心灵的空白。第三是身边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态度。卫离从小就缺乏管教,放任自流,父母不怎么管教,可想而知,也自然不会为她纠正什么道德上的偏差。北漂的生活让她的独立性格更加张扬,没有人去评判她行为的是非,人们都只顾自己,忙着手边的事,这才会有卫离家里出事时,我们都没有在身边的事实,所有的好坏一切都让这个只有大四的女孩独自承受了。也许在生活的途中,她的行窃会被抓住,但这只是“堵”,并非疏通,她的人格正在被一步步扭曲,愈加畸形。

卫离是孤独的,她的本性也是善良的,这些都可以从她在偷盗被捕时嚎啕的大哭声中得到答案,她大声责问我们在她家里出事时在哪?当时的那种无助正说明了她本性之中的脆弱,她是极度渴望温暖的,并不是像她的外表一样刚强扎人。她渴望阳光照进心灵的窗子,但是这些都没在该来的时候来,所以她的心里就积满了怨恨。她关上心灵的窗子,再一次堕入了偷窃的黑暗。

“我”对卫离偷窃的纵容也难逃干系。卫离住在我家时,我看到卫离的种种异常后竟然认为是正常现象,并没有严厉制止和采取措施,实际上是一种默认的态度。这些都助长了卫离的不良行为。当然,“我”也不必过分苛责自己,因为卫离的悲剧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它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后果,卫离的性格、她的遭遇以及社会的态度就像是一条链子上的,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卫离的悲剧都可能不会发生,但它们偏偏撞在一起,无情的组合将一个原本纯真无知的女孩的生活修改得面目全非,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从这一角度说,卫离的变化或许能解释当下一些问题青年的形成原因。人之初,性本善,人没有刚生下来就会作恶的,皆是事出有因,可能每个青年作恶之前都与卫离同等善良,也是个不爱物质,享受生活的人,但是在成长环境中不断受到现实的碾压,内心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也生出对于这个世界的诸多抗议,让她们穿上厚厚的盔甲,御身前行,甚至起身反对起这个世界,也许就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他们都应该被同情,被予以正确地引导。而不是像卫离的结局那样,只能那样不明不白地走掉。

但是我宁愿她没走,因为谁也不知道她走后会遇到什么事?又会遇到哪些人性的恶势力。她还小,就像一块可塑的橡皮泥,如果今后的成长途中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引,正确的引导,不能彻底改掉自己的陋习,那最后也许会真的成为像社会上游手好闲的一帮人——那种偷窃成性的职业女贼,或许还会更加不幸。

文章的结尾,也表达了“我”对于卫离变化原因的担忧和分析:“生活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并有能力在某个时刻将一个人修改得面目全非。”“我”也慨叹到:“荒谬的生活,残酷的现实。”但是仅仅怪罪生活就够了吗?生活不是我们能掌控的,就像命运。真情应在人间。他控诉了生活对于威力的无情碾压,撇清了自己对于卫离的责任,也简单化了世界的仁慈。

所以请“救救孩子”吧,至少遇到像卫离那样的女孩,宽容并给予自己的帮助,她们正开在生命的花季,前程可以期许。

这或许是此文能唤醒的第一种反思。

再读《女贼》

感叹生活的甘苦,现实的荒谬残酷,由此呼吁人们对问题少女的同情和帮助也许只是本小说带来的第一种思考,再读《女贼》,一些出离社会批判,控诉生活的滋味慢慢浮出水面。

小说的谋篇布局其实值得推敲,前半部分叙述了“我”与卫离的简略接触,大都是一些从旁接触的机会,而后半分,妻子去英国进修,“我”和卫离孤男寡女的独处才是重头戏,全文也以我们的梦中重逢收笔。

文中多有卫离与“我”的“非常情谊”。我们很能谈得来,她做过我的人生导师,与我攀谈,指点江山;她渐渐离不开“我”,说还是觉得被“我”陪着才能踏实;她愿意向我倒出心里所有的苦水,在我的面前从不加掩饰,最后也是在见到“我”生气后,才再没有回来,自然没有了与偷窃相关的事……不一而足,这些描写都好似反复在强调“我”对于卫离是多么重要,她是多么在乎我的感受。但其实佛家有语:“观人如镜,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样子,你自己也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其实卫离对我的种种好处,种种依赖,仅是一个幌子,它的背后赫然写着:“我也喜欢卫离。”女贼呵,不仅偷走的是实际中的物质,更加偷走了我的心。

分析卫离对我的情感,其实并不复杂。她刚刚经历感情的创痛,还处在恢复期,很期待一个可以给她温暖的人,哪怕只是点亮了一盏灯,都可以驱散她心中的阴霾,何况她还是个“卫离”——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心底里做什么事情还有机会任性,还不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她即是想到什么表达什么,对“我”有了好感就不假思索地予以表白。正是卫离脆弱的证明,渴望温暖,心不设防,在感情生活频繁遭困后会贪恋那些但凡只给了她一丝温暖的人,哪怕只是点亮了一盏灯,她都心存感激,就像对“我”生出的那份情愫。其实只是一份感激带来的莫名冲动。

相反,“我”对卫离的情感却比回报感激复杂得多。有相惜。卫离是那种很特别的女孩,她个性洒脱,热爱简约,这是“我”一开始就颇为欣赏的,随着了解的深入,“我”通过她对于理发师的感情也能感受到她的骨子里对于爱情的执著与向往,不问世俗,只顾情感,虽然有些冲动,但也更显纯真。之后我们的频繁接触则更让我感到了她的质朴单纯,她虽行窃,原因还是因为生活的重压。我明白,她的本质并不坏,只是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但“我”与卫离不同,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肩上担有很重的责任,“我”不可能像卫离那样孩子气,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来,但“我”的潜意识里对于卫离的好感在所难免,难以掩饰。

我以为,这份好感根本来自于“我”对卫离的全方位认同,甚至包括行窃。这样说也许有些唐突,但是阅读小说的人都会发现一个事实:每当卫离行窃被“我”知道后,“我”都没有要彻底纠正她的意思,反而会想各种理由为她的行为开脱,同时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出理由。这很令人费解,要知道一个有行为良知的人在遇到别人偷窃时不应该是采取默许的态度,何况卫离还是“我”的亲戚,更没有不说之理。但是“我”正是眼睁睁看着卫离堕入黑暗,为何不拉她一把?

这或多或少地表达了我对她潜意识的某种认同。因为我拥有一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从道义上排斥偷窃,它就是一种自我宇宙的释放,不用负责,不用考虑后果,所有的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行为的一瞬间自己的快感立刻得到满足,这是否也是一种绝对自由的表现?这并不是鼓励像偷窃这样类似的行为,偷窃会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威胁这个道理是毋庸置疑的。我也会告诉卫离并不喜欢她的行为,但偷窃背后隐藏的自由的外衣,恐怕也是“我”迫不及待想披上的,只不过“我”的身份,“我”的地位,“我”面临的一切情况都只能让我戴上道貌岸然的帽子,正襟危坐或大步向前。

卫离的出现唤醒了“我”身体里潜藏着的对于绝对自由的渴望。因为眼下并非绝对自由,所以想要摆脱。“我”与卫离不同,“我”需要为生活四处打拼,不能像卫离那样动辄发着大小姐脾气,过着骄纵的生活;“我”需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条条框框,不能像她那样无羁无绊,敢爱敢恨。“我”需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得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瞻前顾后,不能同卫离样肆意妄为。因为社会最终还是有规则的,所以卫离必定为社会所抛弃。但“我”深知,骨子里对于自由生活的渴望,对于束缚的抗拒是不可撼动的。如同文末突然出现的女诗人,离群索居着,别人在房间里喝着酒,一个人跳进深海里游泳。卫离、女诗人其实就是“我”卸下伪装后的自己,享受自由,热烈奔放,活得像个孩子,不管能否被理解,与最真实的自己重逢,是何其快乐, 但因为被社会所不容,所以只能压抑在心里,一爆发即是灭忙。

小说的这层思想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谁又能否认,每一个人的骨子里不爱自由?哪个人又想要一开始就看清现实的残酷?正如卢梭所言:“人渴望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卫离只能是理想的“自我”,我也只能将她塑造鼓吹下心里的理想罢了。假如真的有卫离存在于世间,一定会如作者所说:“会被生活修改得面目全非。”就像伪装后的“我”,终究活在现实中,那些挣扎,那些呐喊终究只是小小的星辰,在孤独的一角闪着寂寞的光。

也许长大后的卫离回忆起自己当初的模样会傻笑,抑或是作者想着卫离,仅当作一种心灵的慰藉吧。

这是现实,还是归顺现实的必然?读进去的我恍然有点错愕。

《女贼》,记下的仅仅是被偷走的,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被唤醒:关于社会,关于道德,关于人性之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榆树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