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相送》赏析

(2015-01-04 21:24:26)
标签:

情感

分类: 评论

《十八相送》赏析

安徽大学文学院11级对外汉语一班  王馨宁

 

 

 

《十八相送》是孙频发表于《作品》20145期,《小说月报》20147期的转载的一篇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人人讨厌的大学生,最后以自我堕落和毁灭的方式,完成对所处环境的抗争。

初看这个题目,还以为是一篇歌颂友谊的温馨作品。通读文章后,才明白了“送”含义。孙频生于1983年,于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是新作家当中比较有实力和代表性的。她的很多作品都被刊登在《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著名的文学期刊中,大众对她的作品也有较高的评价。之所以选择这篇小说,是因为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大学生的生活,无论是内容还是时代背景都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作者所揭示的这种社会现象也是确实存在的,而我本人也接触到过,所以比较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

这篇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是标题。作者匠心独运,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故事作为文章的标题,表达与这一经典爱情故事相反的意思。本文的“送”是遣送,抛弃的意思,即主人公朱家明一次又一次被舍友﹑同学和老师讨厌排斥,终于在两次换宿舍之后被“送”进了监狱的大门。纵使这过程并没有“十八里”代指的那么远,只是在同一栋宿舍楼中,被越“送”越远,但就是这被“遣送”的两次,就足以使这个敏感的男孩走上歧途。作者选取的题目十分生动新颖,在浓厚的讽刺意味中又透露出些许无奈和悲凉。

其次是作者塑造朱家明这个人物时所用的手法。作者运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展现朱家明敏感而矛盾的性格,在心理描写中又穿插了十分到位的动作描写,使得这个人物非常鲜活。小说开头对朱家明擦着天黑就赶到教室占座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刻画,读到这我便察觉到了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男生。他看到打扫楼道的人都会觉得不舒服,所以走进教室后要把门关上才觉得“安全了”。“坐定之后便掏出小镜子,机敏的打量了一下四周,见四下里确实无人便把镜子藏在手心里,把整张脸都埋进了镜子里”,开始翘着兰花指仔细整理自己的仪表。这些描写不仅表现出他女孩子般的性格特征,也向我们展示出他超乎常人的敏感和谨慎。小说中还多次刻画了他哭泣的场景:要么是在遭受同学及室友排挤之后默默流泪,要么是在遭到他仰慕的系主任赵斌的漠视或斥责之后的嚎啕大哭,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孩骨子里林黛玉似的多愁善感和脆弱无助。朱家明也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在拜访系主任赵斌时,作者对他那种“想见却不敢见”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鬼使神差地走到办公楼,站在门口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紧张到脸红心跳甚至无法呼吸最后竟然在大脑一片空白的状态下敲开了赵斌的门。在生活中,他既想融入到群体之中,又对他的种种怪癖无法割舍,还有他对已故母亲既爱又恨的感情都显示出他矛盾的性格。

小说中除了对朱家明的心理和动作进行大篇幅的描绘之外,还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展现朱家明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过程。开篇“清晨的教室有些墓园式的荒凉”打下了小说悲伤的基调。朱家明的每种情绪和每次行动都搭配了特定的环境,尤其是最后他被赵斌赶出教室到挟持女生这中间,对太阳余晖从有到弱到无的描写,暗示了他最终走向堕落的悲剧命运。

除了写作手法,朱家明这个人物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朱家明,虽然只是少数,不具备典型性,但是作者所揭示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朱家明的性格及悲惨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情况和境遇。造成朱家明悲剧命运的原因,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是主观原因,即朱家明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他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从生理到心理都受到母亲深刻的影响,导致他对母亲的严重依赖和过于细腻敏感的性格。他曾经也想着要融入到群体中,让大家接受自己,但一边却无时无刻不把母亲挂在嘴边,固守母亲教给他的熏香习惯。正因为他并没有从根本上想改变自己,或是说他没有真心实意地想要融入群体,即便后来他委曲求全地讨好大家,为室友做这做那,忙东忙西,换来的也只不过是更多的厌恶和躲避。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有的学生过于恋家,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弱,导致他们一旦离开父母身边来到新的环境便不能很好的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小则和周围的人摩擦不断,大则会影响学业。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社会能力的培养,涌现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人。

除了朱家明自身的主观原因,客观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一原因也是作者想重点论证的。作者刨根问底,抽丝剥茧地还原生活的本质和真相,追问着“然”背后的“所以然”,拷问着我们每个人是否真有宽容与悲悯的能力。朱家明周围的人,无一例外地对他采取躲避或排斥的态度。敏感的性格导致他的价值观本就比普通人偏激,但这时却没有人肯真正地去关心和帮助他,在想融入群体无望后,他的价值观便从偏激发展到扭曲甚至变态的程度,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曾经的一位同学,他也有朱家明一样女孩子般敏感细腻的性格。虽然男生们不怎么愿意和他在一起,但也并没有像作者文章中描述的那样,对他进行一味地驱逐甚至恶言相向。而我们女生倒也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他很细心,人也很幽默,经常能够活跃气氛。我觉得当时我们整个班级包括老师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他。现在我的这位同学在国内非常著名的大学上学,也找到了一份十分令人羡慕的工作。我不能说我们的行为多么伟大,但至少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当时仅仅对他采取躲避或是厌恶的态度,不能保证他会不会成为一个现实版的朱家明。所以我们应该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就对他们另眼相看。只有真正的理解和宽容才能消除一切矛盾和隔膜。

作者深入观察生活,揭示出这个比较敏感但却不得不引人深思的话题,引导我们从小说中进行自我反思,只有这种贴近生活本质的小说,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仔细研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