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庆邦的两个短篇小说

(2010-06-07 09:37:58)
标签:

红蓼

回来吧妹妹

煤窑

腊菜

宋小美

分类: 评论

刘庆邦的两个短篇小说

 

妹妹回来怎么办?

刘庆邦的《回来吧妹妹》说的是农民米青田到北京找上学的妹妹米青华的故事。

米青华一心想上大学,成为城里人。高考落榜后,觉得前途渺茫。就在她伤心失望之际,北京一家艺术学院寄来入学通知书,说她被该校戏文系录取,第一年的学费是七千元,这种学校目前很多,办学条件多半不怎么样,追求经济利润是首要目标,学费又贵。七千元这个数目对米青华那已迈入老年的父母,是无法解决的数字。为了能上学,米青华在窑场搬了一个暑假的砖,窑里温度高,砖头又烫。一般男人都不愿做这活,米青华咬着牙干起来。在开学之前,她挣了1300元,父母拿出家里全部的积蓄,又卖了粮食、猪、羊,才凑齐了7000元学费。她带着这笔钱,到了北京,三年都没有回来,说是寒暑假和平时做家教,自己挣学费。同村的一个男孩子去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市郊当村官,听说米青华在北京上学,就托人介绍,看能不能俩人处对象。俩人先在网上联系,聊得很好,可男方提出见面,米青华却一拖再拖,后来干脆关了手机,网上也没了消息。这个事情虽然介绍人没有全盘告诉米青华的父母,但她父母听了片言只语后,还是更加担心起来。她老父亲在一场病后,执意要米青华到北京看妹妹,老人家看儿子不乐意,知道儿子被媳妇管着,就对儿子说路费和误工费算他的,并要老伴给儿子送去二百元,这点钱好多是毛票,如烂豆叶一样。

米青田带着一些妹妹爱吃的腌制的腊菜和黄豆,坐火车上北京。别看带的这两样东西土,但米青田清楚地记得妹妹小时候为偷它们吃,还挨了打。米青田这些年一直在门口给人做工,因为农村每年都有许多人建房,他的技术又好,因此也能赚钱,还少受颠簸之苦。可没到外面见识,出门就显出笨拙、劣势,到了北京,好不容易才出了车站。和妹妹联系上后,妹妹很吃惊,电话里要他在小旅馆住下,她争取去看哥哥。可后来,妹妹不但不来,连手机也关了。不得已,米青田只好找到妹妹的学校,没想到妹妹根本没到这个学校报到,学校老师告诉他,7000元只是学费,还要交4000元才能入学。可能当初他妹妹没办法交这4000元,只好离开了这所学校。又不敢把情况告诉家人,她也知道告诉了不仅没用,还惹父母着急。于是,就选择了在北京打工,一个举目无亲的单身农村女孩,只凭4000元在北京生活,要面对欺骗,要到处找工作,这三年的艰辛足够写一部小说。所以,她不能和同村的那个男孩见面,也不能回家,也不能和父母、哥哥说真话。哥哥来了北京,她也不敢见,也无颜见。

米青田没见着妹妹,只好回家。一开始没舍得吃的腊菜和黄豆就吃了一半,另一半也不好带回去,那会露馅,又舍不得扔,就放在车站的窗台上。他买了一只烤鸭,说是妹妹孝敬父母的,父母很高兴,问这问那,问米青华是瘦了还是胖了,穿啥衣服,能不能把戏编圆。除了后一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米青田都拣好话说。他觉得,上一趟北京比盖房子还累。

刘庆邦把小说取名为《回来吧妹妹》,用的是她哥哥的口气,显然是希望米青华能早一点回家,看看她高龄的父母,尤其是大病初愈的父亲,结束北漂的历史。我们且不说米青华有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是回家了,她依然还要出走,目前的乡村对她的同龄人以及同她一样的落榜青年,都只是一个暂时停泊的港湾,城市不是他们的家,但他们要在那里谋生,农村是他们的家,但他们又无法安居乐业。从现实情形看,米青华只有找个农村的打工青年结婚,再一同漂在城市,把农村当客栈。这是现实的选择,可要走出这一步,她要接受多少流言,又会让自己的亲人多么失望。也许她早已没有上学的理想了,回家确实是最好也是无奈的选择。怕的就是她倔,一条道走到黑。

母爱的伟大

刘庆邦的《红蓼》写的是宋小美的故事。

宋小美的丈夫在煤窑打工,已经五、六年了,都没有音讯。她只好带着女儿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个又一个煤窑去找。当她来到某座煤窑时,身上只有几块钱了。窑里管治安的朱股长说,这里有的是房子,不如住下来,用女人的优势营生。这里空房子的确多,那是因为村庄下面有煤,为了防止挖煤造成地面塌陷,村民都搬走了。朱股长的意思是,这年代,男人抓一个女的就能铺,女人抓一个男的就能盖,宋小美占一个屋子就能做矿工的皮肉生意。朱股长落得个优先使用权,就帮宋小美在矿上窑哥子中间做广告,因此,她的生意很好。

生活安定了,宋小美就地取材,对着野地里生长的红蓼,绣起花来。好多矿工找她做那事,都不欠钱,甚至像郎大哥,身上没带钱,她说可以赊帐,但郎大哥还是走了。人心毕竟是肉做的,她孤儿寡母,生活不容易,矿工们都怜惜她们。

小说大部分情节在宋小美和矿工侯玉文两人之间进行。侯玉文有点文化,他找宋小美做那事,采取的是迂回战术。他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先和宋小美女儿套近乎,问宋小美女儿叫什么名字,还夸她字好,要宋小美多关心女儿的学习。宋小美支开了女儿,准备做他这桩生意。侯玉文还是不接茬,反而告诉她,孩子可能懂事了,就是现在不懂,将来会懂,以后男人来了,支开孩子的事情少做。说了这些有人情味的话,侯玉文就走了,硬是没有做男女之事。再来的时候,他拿一个垫板给她女儿任淑娟垫着写字,或带点其他的小东西给这孩子,什么也没带,就带一张甜嘴,夸宋小美绣的花好,可以做艺术品,能卖大价钱。一来二去,宋小美把对丈夫的感情都转移到他身上,不仅不收他的钱,还帮他洗衣服,留他用饭。侯玉文不失时机地说,在她这儿感受到家的温暖,这话自然使她更加开心。

侯玉文得了好处还卖乖。当有的矿工问他是不是要娶宋小美,他说,如果这样,你们这帮家伙给戴的绿帽子,还不把他压死。他看不起身边这帮矿工用钱买春,能用点小心计搞定宋小美,干吗用钱?他的这番话没有传到宋小美的耳朵,他的那点小把戏也没有被她看穿,可当侯玉文说出一件涉及到她女儿的事情,却使她马上作出重大决定:悄悄地离开。

侯玉文在床上坦言,遗憾的是,宋小美不是处女,要是处女,他不仅娶她做老婆,还要封二千元的红包给她,算开启处女费。话说到这儿,他就乘机告诉她,朱股长的哥哥是这座煤窑的老板,对书娟感兴趣,不说五千元,就是一万也不会皱眉头。

这是人家的地盘,要是拒绝,她们母女在矿上不但呆不下去,还有危险,她自己倒不怕,可女儿怎么办?她听了侯玉文的话后,为了女儿,天不亮就带着孩子离开了煤窑。

人之高尚,不在职业,不在文化。《茶花女》中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为了生存,沦为妓女,但她对阿尔芒的爱情,让无数的读者体会到“爱情”的真正含义。同样,宋小美为了生活,放弃了做人的尊严,可为了女儿,她毫不犹豫地抛弃稳定的生活,哪怕去流浪,也在所不惜。这是一个母亲的伟大。

 

①《人民文学》2010年第6

②《中国作家》2010年第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