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罗镇铁门关遗址

标签:
旅游汽车时尚文化 |
分类: 我的旅途 |

今天有幸参观了一下汀罗镇铁门关遗址。“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是在东营市利津县流传的说法,相关史料也曾记载,“铁门关”自金代时就已设立。尽管位于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的铁门关遗址早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关于遗址内古城的记忆也被裹挟到了地下。
岁月变迁中,曾经辉煌的戏楼也只是当地年长者记忆中的一角。古城到底多大?内部如何布局?“三庙一戏楼”在哪……继2017、2018年度的勘探工作之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于2019年10月至12月对铁门关遗址进行发掘,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掩埋在地下铁门关的面貌也慢慢揭开。“铁门关”是在利津县流传已久的传说,但其实,关于“铁门关”的由来,确有史料记载。《利津县志·古迹》中记载,“铁门关在县治北七十里丰国镇,金置,明设千户所,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经的“铁门关”一度成为了重要关口。金代初期,前关村一带濒临渤海,是大清河入海口处,附近并有数条宽深不等的自然海沟,是船只停泊的理想之处。关口位置险要,“铁门关”的传说也由此而生。随着渤海南岸盐业生产的日益发展,外地商船往返剧增。金朝为控制盐业贸易和扼制海滨之险在此设立关津,方圆约五华里的城墙由土坯垒成,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城门嵌满铁钉,古人称为“铁门”。《齐乘》载,“大营城,滨州西二十五里,金人屯兵所筑故丁(汀)河口,金号铁门关”,这是关于铁门关最早的记载。因这里是河、海、陆交汇处,故名“铁门关”。明《广舆记》载“关梁,鹿角关(临邑),铁门关(利津)”,此时铁门关已经成为对外防御的一个重要军事关口。由于后来黄河水患频发,铁门关建筑物和盐场逐渐被淤没,河海通行被隔断,铁门关也日趋衰落。后来,黄河入海口一带广阔的新淤地上不断迁来垦荒的移民,人口和村庄日渐密集,而铁门关的由来也就成为了当地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