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陈志武那样培养女儿?

(2009-08-12 23:35:27)
标签:

育儿

 像陈志武那样培养女儿?

(摄影师同事的儿子“小金子”,他爸爸每天都给他拍一张照片做纪念,现在经常在广州媒体见到他,从小镜头感就超级强,这次杭州出差,和他爸爸是搭档,小家伙就跟了一路,爱死他了。这张是我拍的——赶快申明,怕玷污我们摄影师水平)

 

好久没看书,应该是到北京后吧,绝对属于玩物丧志,半年北京生活最多完整看完五本书。当我再回到广州,自己都能感觉落后了很大一截,晚上一口气看了半本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老师的《24堂财富课》,上面的文章都整理自他的博客,也就是他和12岁小女儿之间的对话,谈的都是一些商业问题。

年初采访陈志武,稿子拖到现在还没写,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版面——说他是明星吧,确实在国内大众的知名度不够高;以经济学家的角度来上版面吧,呵呵,我和他根本没直接谈经济的问题。

那个中午,和他聊了两个小时的教育问题,关于中美教育上的差别、他儿童时教育的偏差、父女之间的沟通问题……

选择和他从这样的角度聊,也是因为我一直看他和女儿对话这个博客,很吸引我。一是因为它的深入浅出,二是,在我越来越恐惧教育孩子这个问题的时候,陈志武老师的父女关系,大概是为数不多的,能给我信心的正面教材。

采访的时候,我问道了陈老师和老家人之间的感情。陈老师出身于湖南农村,现在家人还在务农。他坦言和家人没有太多可以沟通的东西,因为从小他们之间就只有抚育之恩,没有更多的交流,这也导致现在他们仍然没有太多的沟通。所以他在教育两个ABC女儿上,给自己的要求就是沟通,尽可能多地去沟通。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陈志武和女儿,像一个经济学学生和教授那样之间的对话——或许也不尽然,陈老师说的经济学原理还是很基础的,而且在教授的时候,多了许多父亲对女儿的关心。从看博客到现在,我都怀疑那些来自于女儿的提问,是否真的出自他12岁女儿的口,如果真的是,太让我们汗颜了——有的时候,她的问题,会让我反复看两遍,如果是让我回答,我肯定是语塞的——或许是我们这些“财经记者”太低级。

陈志武跟我说的两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一是,他发现女儿陈笛慢慢长大,她小时候那些商业野心也在渐渐消失,现在更关心漂亮、男孩子、感情上去了;二是,出身在美国的陈笛、她的姐姐对中国是没有感情的,而湖南老家对于陈志武来说,其实也没太深厚的感情,但是他们每年都会争取回去一次。一次陈笛的老师问她,去过世界上那么多地方,觉得哪里醉漂亮?陈笛脱口就说:“爸爸的家乡。”这样的回答让1986年就到美国,现在世界经济学家里排名202位的陈志武沉思了很久。

女孩子终究是女孩子,很多想法都会慢慢消亡,说回我,刚工作的时候,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但现在是自己无法控制地平淡下来,但是再过了一段日子,比如现在,想法又发生了改变——我渴望平稳的生活,但是恐惧教育下一代。

在杭州采访郭初阳,这个人被成为教育的革命者,名师,但他也没生育,同样是恐惧现在的教育环境。

确实,教育一个孩子真不光是家长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办法去改变体制,改变环境。比如,就我的想法,我真的不要求未来我孩子考试多好,只要他人格健全、诚实、有自己的爱好,OK了。但一方面,我在家里这样教育他,另一方面,万一他是考试白痴,老师和同学天天嘲笑他笨蛋,我怎样平衡他的心理?

这样早晚人格分裂。

早先的时候,大约一年前,我考虑过移民,和很多人一样,也是为了下一代。但转念一想,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缺失的,孩子一定更喜欢国外?更现实一点说,我能在国外给他提供更好的环境?总不能让他天天跟我去刷盘子吧。

像是一次我采访中,问采访对象,为什么不回国?他对我说,他已经后悔移民了,现在已经有了第二代,如果再回来,孩子是否能适应?或许他会后悔再一次“移民”。

诸多矛盾。可能,可能等到再过一两年,或者遇到那个让我认为可以和我一起承担教育责任的人,我又愿意生了呢?最好生俩,先来个男娃,再来个女娃:)

有没有这样一所学校:脱节于中考、高考,老师足够开明,像私塾一样教育,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

哦,或许不行,他终有进入这个体制内社会的一天。

嗨,想那么多~~~~~其实,只要他快乐健康,能在社会上混口饭吃,就可以啦——我的愿望和麦兜妈妈一样:)

 

像陈志武那样培养女儿?

像陈志武那样培养女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