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索灵魂的过程都是战战兢兢的

(2009-04-09 10:20:38)
标签:

文化

    

    已经很久没有晚上出去玩儿——快半年了吧,昨晚出去给一个朋友过生日,就在住处的旁边,走路不出十分钟的KTV,玩儿了三个小时。浑浊的空气让我一次次把身体陷在沙发里,想,过去的几年里,我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娱乐方式的?

    还让我走神的是,第二天的两个采访。

    都来得很突然。最近约访成功率不太高,清明前答应了帮兄弟刊物《南都周刊》出篇稿子,傍晚时候给采访对象黄珂打电话过去,电话铃声一边响,我一边看自己的日程表,这个月空下来的时间寥寥无几,正担心这个采访会不会又黄汤了。谁知黄珂一口答应,只是玩笑地说,别把他写成明星就行。采访时间在今天下午,地点在他望京的家。

    电话过去约摄影记者,得知他傍晚要和另一个同事去采访陆川,我决定去蹭一下采访。

    两个男人的访问。

    早晨很早起来,倒腾采访提纲。

    黄珂的资料傍晚时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今天再来梳理,心里有了更多的疑问。

    其实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心里是犯嘀咕的:这样一个已经被京城媒体写“烂”了的人,有什么可写的?他的流水席,在我的眼里,多少是有生意考虑的。去年地震前在成都采访四川商人,几个人下来,大致对这群人有了一个白描:“耍”着做生意,但绝对不会当生意只是“耍”,而且人文色彩很重。  

    黄珂在我眼中也是这样的。

    但是整理提纲的时候,一口气提了近30个问题,这是最近低迷的工作状态下没出现过的。再看黄珂过去的采访和他的公司,对这个男人有了更多的猜测和疑问。

    任何生意到了一定程度后,如果只是把这个生意当生意,而不是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愿意把生活参杂进来的,尤其是人到中年后,黄珂是为什么?黄珂每天这么大宴宾朋,自己的女儿却吃素,这是我很好奇的。不过,过去的媒体没能约访到他女儿,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

    而陆川,我还有半个多小时就要出门了,现在纸上只落下3个问题,不是没法问,而是《南京,南京》,包括陆川过去的电影让我觉得无处问起,问什么都觉得特无知——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大忌。

    刚看了三联对陆川的采访,看完后的想法就是,三联预先把电影演了一遍,并且是更深层的展示。

这让我自省,自己与同行的巨大差距。

    做人物记者,每次采访多少都有点人格分裂。远距离看见的那个人和同行看见的那个人,和自己眼前看见的总有不同。更难受的是,每次见他/她前,都要吸纳别人眼中的好多个版本,然后将他们捣碎、吸收,然后质疑,加入自己的理解,然后又要把他们全部忘记,让自己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呈现在被访者面前。

    等采访结束了,强令自己赶快忘记,赶快忘记,赶快把自己洗白白。

    每次采访,都希望摸到对方的灵魂,但另一个角度说,谁又愿意让一个陌生人触摸自己的灵魂呢?况且是最不可信的记者。

    这就是博弈。

    变态的是,偏偏我就爱这样的博弈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