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松如,曾和周子颿先生交谊甚笃,在先生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草撰此文,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并纪念老一辈的纯真友谊!
李振翼 二零零九年十月
草于双松馆

陇上名医周子颿(一)
(文/李振翼)
(一) 居家庭院
陇上名医周子颿,名汝楫,字子颿,又名子帆、紫蕃,乳名三宝,中年后以字行。甘肃省天水市人,一九零零年八月八日出生在麦积区新阳镇周家湾村。自其祖父时家计以农业兼银匠手工艺职业,家道中兴。其父福堂公继承父业,皆因手工技艺娴熟,驰名一方,因而渐步轻履移居天水(秦州)城里求得更大发展。开始住在大城西仓巷(今奋斗巷),后购得东关草场巷刘梦石家明代祖先遗留的房产(今古风巷12号院子)。周先生(天水民间称中医为“先生”)就是在这座有前庭后院、花木繁茂、环境优雅的庭院里,凭借着聪慧的天资和孜孜不倦、好学上进的努力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医。
周先生天水故居所在的草场巷(古风巷),乃汉朝隗嚣宫皇城储放草料之故地,而有名于世。其院处于巷内中段东侧,坐东面西,分前后两院,占地78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大门是花栅栏式,门前五级踏步的副阶,侧边有“上马石”。二门是闭合式垂花门。两门之间甬道为一架硕大的葡萄树所笼罩。垂花门顶是硬山顶两坡水砖木结构建筑,木构大耍头呈象鼻状云纹,并附以雕花草叶纹饰,简单粗矿,不失为明代建筑风格。正对花栏栅大门的甬道底端墙面饰有砖砌影壁,有仿木构建筑纹饰脊兽、大小耍头、飞椽瓦饰,其下饰菱角牙子须弥座刻花,四周砌砖走边,并饰以二方连续纹样。影壁前砌砖台,上竖立一方翠绿色俊秀长石,高约六十公分。正对二门的甬道侧墙上开一小龕,为灶王爷小祠堂,内有两尊灶王爷夫妇彩泥塑像,高约三四十公分,栩栩如生。龛外两侧砖雕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甬道地面以竖插卵石铺砌,利于吸收水分和防止冲刷。小祠堂下面地面倾斜长出直径约十五公分的葡萄树干,到一人高处分出枝蔓,缠绕和铺盖于预先搭好的葡萄架上,整个甬道置于葡萄枝叶的笼罩之下,使院落显得深邃幽静,充分表现出中国古典庭院建筑对外封闭的特点。
主宅前院东庭房五间,由三间正厅和南北各一间耳房组成,为硬山顶两坡水五架梁木构建筑,宽廊,由白色大理石条石围砌,正方形青砖铺地。四根红漆松木檐柱高约2.85米,直径0.3米,落于直径0.43米、厚0.35米的花岗岩鼓状柱基石上。庭前有三级踏步式副阶。正厅前墙为木构直棂门,腰花板雕有博古、乐器、花卉纹样。大耍头象鼻纹状,补作铺间有一小斗,华牙子、小斗子为缠枝牡丹纹,铺作间雕透花菊花、松、鹤、鹿纹样。雕花刀工苍劲古朴,斜刀舒张生动,造型粗矿,大胆夸张,回纹笔触流畅。室内有雕花屏封门相通,精工典雅。正间室内后墙顶梁挂有整开间长的大红雕漆阴刻金字柏木匾额,上书“松柏长青”四字,是子颿父亲福堂先生六十大寿时乡土名流所送。匾下落地靠墙立有黑雕漆长画桌,上供祖先牌位多尊。画桌前为古典红漆方桌,前挂绣花布帘,方桌上置香炉等礼器。画桌两侧置高曲背太师椅,方桌两侧则是中高平顶直背太师椅,均是大红雕漆。南北两侧排两行方椅和茶几,这里是招待客人之处。正厅两侧耳房是家眷住宅。屋面是板瓦铺底筒瓦罩面,正脊为捏塑宝相缠枝牡丹连续纹样,鸱吻高耸,更增加庭房之威严庄重的气氛。院内西房倒庭背临古风巷,为硬山顶单坡水五间架梁建筑,正中三间亦是宽廊,条石围砌廊沿,和庭房一样四根松木立柱支撑房檐,花岗岩鼓状柱基石半埋于地面,庭前是两级踏步式副阶。正房北侧两间耳房,为厨房和柴房,前檐后缩一米许,以与北厢房山墙留出滴檐水空间;南侧临两门甬道是室内开门的半间耳房。屋顶脊兽花饰较东庭房略微疏简,以示区分主次格局。前院南北厢房是一坡水建筑,以与邻院相接,也均是宽廊檐柱,条石围砌,与西倒庭同高,也有二级踏步副阶。北厢房五间,南厢房四间,与二门相邻一间包檐,是大厨房。
前院广种花草树木,环境优雅,在古风巷独树一帜。大门和二门之间甬道有一架白葡萄树,犹如天棚,炎夏遮阳护荫,秋季垂绿挂翠,硕果累累。东庭房下、南厢房窗外是两株硕大的牡丹树,一红一白,三月花开,满院馨香。牡丹树前也是照相的好地方,上辈珍贵的遗照,多在此处留影。对面北厢房窗外是两棵甜石榴树,西倒庭下、北厢房前是一株大酸石榴树。西倒庭正房副阶两侧对称栽种两株海石榴树,开花不结果,只供观赏。酸石榴树旁长有迎春花等灌木花草,南厢房大厨房窗外是一棵探春梅,独立树干撑起如伞盖样的树冠,其西侧是一株刺玫瑰。对面北厢房廊台前也有一株玫瑰和月季花、小柏树。庭房副阶前两侧栽种两株芍药,犹如埋于地下的两个盆景,和南侧牡丹交相辉映。北侧两石榴树间,子颿先生还栽了珍贵的绿牡丹,只可惜到他离开故居时还没有开花。除屋前一周的花丛果树外,四周廊沿下的卵石缝隙里撒有秋海棠、虎耳草、玉簪花、金针花、海莲(染指甲花)等等等等花草籽,随季节陆续开放。北厢房树前摆三层花架,随时展放盆景。盆景架前有几个鱼缸,不时养金鱼观赏。
绕过前院东北角的山墙甬道,即进入后院。后院与前院同宽,而略浅于前院。后院坐东向西是三间悬山顶两坡水的大厅,宽廊、檐柱、木构前墙和门窗,这是神堂。其后与邻巷瓦窑巷的院子相接。神堂北侧是三间磨坊,自备有毛驴拉的石磨、风车及其它加工粮食的用具。山墙外则是天水特有的厕所——水茅坑。前院庭房后檐下是石砌井台,水井深约十来米,过去井水甘甜。井台南侧是一株高高的香椿树,从前院就可以看到树冠伸出庭房屋脊。香椿树下有一0.5米见方的短腿桌型白色大理石,石面平整光洁,叫做“锤拍石”,是洗衣被后锤捣之俱,“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大概指的是这。
整个庭院广旷舒展,布置有序,为安全计,建成全封闭式格局。站在花栅栏大门口,可见甬道后墙照壁花墙、翠绿长石、灶王爷龛、葡萄树架和垂华二门。前院布置井然,正庭、倒庭和南北厢房遥相呼应,天井开阔,花树环绕,如入园林。宽廊相通,风雨雪天,步不湿履可达各个房间。前后院排水设施科学合理,大雨如注之天,后院积水通过东北侧甬道下的暗渠流入前院,与前院檐水汇合,在院内形成三四十公分深的水池,但二门侧面下有排水通道,经前门卵石甬道和花栅栏大门下的排水孔排到巷道阳沟,流向前巷道水坑。所以再大的雨,院内积水绝不淹上廊台,而且很快就会排光。有时大雨磅礴,院内临时水池里被打起一片半圆形水泡,在花枝树荫下,碎叶片片飘动,犹如缩小了的南方水乡景观,煞是好看。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子颿先生刻苦学习,成长为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