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情感社会生活育儿 |
分类: 怪梦日记 |
我们那时候的孩子,不会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和父母反目,也不会无限制的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或者和父母发生思想上的分裂(除非和父母的关系不亲密)。我这里说普遍现象,不包含个别。希望大家不要提供特殊的个性特征来佐证我的观点。当我们大一点后,有的和父母一起学一点小知识,有的根本就没有学,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才学习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可我们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还是一样没有耽误我们的学习,我们一样上了大学,很多人成了知识分子,成了目前社会的精英,尤其是知识领域。看来托儿所和幼儿园学知识到底合理与否就值得研究了。
孩子上托儿所,是因为父母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送孩子上幼儿园呢,是因为在学校里好学习知识赶上其他孩子,免得自己孩子落后于别人。同时到幼儿园去也可以交到朋友,学会和别人相处。可这些东西好像恰恰和父母设想的结果相反。社会学家们为此作了不少研究和试验,他们惊异发现:上托儿所的孩子们更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不善于合作,智力也比父母带大的孩子们低。原因是托儿所一个老师照顾几个孩子(中国一个老师照顾的幼儿更多),老师无法和每个孩子交流,孩子在缺乏与别人交流的环境里成长,他们的年龄长大了,身体长大了,但是智力没有成长。而这种早期的交流对孩子一生的智利发展都有影响。
同时三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和父母在一起,这才方便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关系,这样孩子不但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关爱别人,在亲密纽带关系下,孩子们在以后的父母教训中更容易理解父母和接受父母的观点,父母更容易监督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
当然啦也包括学习。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给孩子衣穿饭吃就可以达到,或者给他们最好的食物,名牌的衣服就可以达成。他们这时候不理解什么是最好的食物,什么是名牌衣服,他们能感受的就是和父母亲密的接触,这个阶段缺乏了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孩子们就无法建立起和父母亲密的纽带关系。没有这种亲密的纽带关系,后来的父母训导和监督,我想肯定比较难以得到孩子的认同了。为何呢?因为孩子们只爱采纳他们最爱人的建议。
三岁到五岁,是孩子们初步学习阶段,这时候孩子们无法接受紧张的学习生活。他们应该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父母着重培养的是孩子们对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不是要求他们要学习多少知识。这阶段也是建立父母与孩子亲密的关系的继续。我们这时候给孩子不单单是亲密的接触,还有一些道理的讲解与知识的介绍。这时候,孩子最喜欢问问题,他们有那么多的疑惑,父母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浅显易懂的讲解技巧,帮助孩子们明白他们希望知道的一些问题。父母和孩子的语言交流不断增加和升级,这阶段父母要真诚真实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不要因为一些忌讳的风俗而回避孩子们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换一种他们容易理解的方式以及不会尴尬的技巧来解释说明。在帮助孩子解答问题以及生活关注行为中,我们建立起和孩子更亲密的纽带关系,从身体的亲密接触上升到思想的亲密接触。这种思想上的亲密接触关系的构建一直延续到他们成人,甚至延续更久。
五岁以后,孩子们大都开始上学了,我们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思想,也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这时候我们要多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坐下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不要把他们看成什么也不懂的对象,他们最需要情感的交流,在情感交流中,孩子们变得更成熟,坚强,培养孩子们更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这些看似难度很大,但是如果在孩子出生的开始阶段,他们就和父母交流密切的话,这些关系也就慢慢的一天天的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很怀疑托儿所和幼儿园,从我们社会学的观点和研究来看,人在不同阶段感知和学习的内容都不同。这是人发展的一个自然历程。我们一旦让孩子错过了其中的一个阶段,都会对孩子一辈子的人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孩子感受亲密纽带关系的阶段错过了,可能这个孩子就变得比较自私;孩子感受团体精神的阶段错过了,这个孩子就可以缺乏协作能力。孩子需要关爱,如果我们父母老忙于工作,晚上下班回家忙于看电视玩电脑以及周末忙于应酬,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或者几乎没有,那孩子们就难以达到理解父母的程度,就会产生一种孤立感,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或者自闭无法和别人交流,更谈不上和别人合作了,也就说不上团队精神了,没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们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包括无法理解父母。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需要自然发展,过早把孩子推向紧张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情感发育不利;工作挣钱养家也固然重要,但父母应该牺牲一下应酬时间和电脑电视时间,多和孩子交流玩耍,在与孩子玩耍交流中建立起亲密的纽带关系,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这么看来美食,名衣绝对无法建立起和孩子们的亲密纽带关系,就连母亲喂养孩子的过程都无法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就更不要说物质的东西了,这是社会学家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孩子们需要的是关爱,交流,以及和父母一起玩耍的快乐(12岁之前),而不是满足孩子们的自由物质需求。
我们国人目前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方式几乎大大错了。我们常听见父母说:“我们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觉得很亏欠孩子。只能尽量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以及送到最好的学校学习,算是一种补偿吧。”这种思想的父母很多,不是少数。
这是一种非常悲哀的错误认识。这样做的父母不但没有达到补偿孩子的目的,反而危害了孩子,孩子们成了父母心理安慰的牺牲品。父母的无法照顾,把孩子培养了自私人,父母的物质满足把孩子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直到有一天,孩子们进入了青春期,到最后长大,家长们发现孩子和自己想象的样子大相径庭,孩子成了父母无法理解和接受的怪物,在孩子眼里呢,父母成了和他们没有情感的家人。
学习社会学,我简直惊叹不已,难怪我们养育的一代人存在那么多的问题,主要还是我们作为父母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或者我们误释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当然有其经济的社会的原因,可我们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未来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干脆选择DINK生活(Double
Income No Kids),这对孩子对自己都有好处。
前一篇:安装地板
后一篇:小区散步、雪景、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