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搬家和中国陶瓷

(2009-06-15 22:01:58)
标签:

生活

社会

闲谈

杂谈

分类: 中国生活与社会

 

重庆老乡搬新家,邀请我们过去聚会,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个老乡了,他把自己原来的房子翻建成一套更大更漂亮的新房子,然后分成两个单元,一个单元出租,一个单元自住,这个主意很不错,很有生意头脑。

我做了两样菜,一道鱼香肉丝,一道凉拌海带粉丝。我们全家到那里的时候,人们刚开始吃饭,我一看桌子上那些菜,都是四川重庆人吃的辣子菜,真是各显神通,三十几个人,至少十五家人左右,居然带来的菜都不一样,我立马开工干起来。

 

老乡做了一道菜,让大家边吃边猜名字,我们都没有人知道,最后迷底是“心太软”,就是把糯米包在红枣里面,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所以叫这个名字,听说是上海人取的名字,实际上和我们那儿的“猪儿粑”很相似,只是这个做得更小巧玲珑一些,把柑子叶换成了红枣,但是名字很有新意。

 

我们先享受完美食后,才慢慢看老乡家的摆设,老公特别喜欢那些中国陶瓷碗碟和花瓶,进门有一对几乎一人高的大花瓶,上面刻的是《念奴娇〉〉,引起了老公特别的注意,他让我看看上面刻的是什么,我说是中国的古词。老公让我猜猜大约多少钱,我说几千美元吧,他不相信,走进一看,上面有价格,三千多美元。 可能是主人还没有来得及取下价格标签来,也或是不用取下来,以免以后忘记了这么贵重的花瓶的价格。老公惊异得有些不相信,后来回家后我告诉他,中国的陶瓷也是分等级的,不是只分大小,不同等级做工不一样,原料也不一样,工序也不一样,所以价格差异很大。

 

美国很多人喜欢中国的陶瓷,但是对陶瓷的鉴定,很多人都不懂,他们不知道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对价格特别高的陶瓷总是有一种不可想象的感觉。我曾经参观过北京一家工厂出口中国陶瓷的生产制作过程。首先是选土,要选最适合生产陶瓷的土,过去用牛,现在用机器把土炼成很弱软的泥,然后卖给制作陶瓷的工厂。工厂里的熟练工人用手把泥土做成各种各样的模子(这个我们中国人几乎都知道怎么做),然后放进窑里去烧,烧好后还不一定都要得,只取那些完好无损的来雕刻各种花鸟虫鱼人物等等,然后又放回去烧,然后选完好的出品按照上面刻好的图案涂上彩瓷,一个不很大的花瓶就要花费两个工人两周的时间来涂彩瓷,更别说大花瓶了,而且不是一次就全都涂上去,还要分层次,每涂一次都要烧一次,最后才能够成功一件作品,而且整个过程大都用手工完成,机器没法代替。同时做好后,运送到海外,不比其它产品可以挤压,这东西既占地方又得小心运送,这运费也比较贵,这就是为什么好的陶瓷艺术品会那么昂贵。

 

老公说中国劳动力便宜呀。我说是,但是这些人工的劳动都要熟练的技术工来完成,所以他们的工资不会很低,其次不是所有的土都能够拿来做陶瓷,所以原料也不一样,还有工厂制作过程中回烧很多次,不是每次烧出来的每一个都完好无损,损坏的就浪费掉了,还有雕刻和设计人的工资也绝对不会低,应该更高。无论劳动力多么便宜,中国高级陶瓷不会便宜。如果你知道了这些工序,你就会知道大致怎么判断陶瓷的等级了,虽然我不知道价格怎么和等级挂钩,但是我能够通过摸和看来判断陶瓷的高级与否。

 

中国陶瓷是历史最悠久的,也是最有名气的,虽然远销海内外,可是我看到的却没有日本的陶瓷卖得贵,很多外国人把中国的陶瓷和日本的陶瓷混为一谈,甚至认为日本的比中国的好,我老公都说他喜欢日本的陶瓷碗,我却不喜欢,他们设计的碗没有中国的花样繁多,色彩也没有中国的丰富,光滑度也没有中国的好。那么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缺乏了解呢,我看还是我们的文化艺术宣传方面没有日本做得好。我大女儿的学校有日语,还有日本文艺晚会演出,可是没有汉语,更很少有中国文艺晚会演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ABC的孩子小时候几乎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几乎不知道自己属于这各种族,大都是到了十多岁以后才知道自己属于这个种族,才有了种族认同,其次才慢慢有了文化认同。

 

中国虽然有很多产品远销海外,而且说到便宜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好像中国和便宜画上了一个等号,外国人很多都不知道中国艺术性装饰品,比如说中国的双面绣,中国的陶瓷,这些都是外国人不很理解的东西,还好日本人没有学会中国的刺绣,否则他们把中国的刺绣也会弄成他们的了,最后成了他们的艺术品,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我觉得中国谈论政治多于谈论文化艺术,所以文化艺术的渗透赶不上日本的文化艺术渗透力度。但是其他国家的人们有多少人关心中国的政治呢?只有政府之间为了利益之争才谈论中国政治,一旦谈及,大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歪曲的多,那么反而让世界人误会中国的多。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人们对一个国家的了解往往也是先从文化艺术开始,我们在这方面宣传的缺乏往往就是缺乏了让世界人更全面了解中国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