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94.pp.sohu.com/images/blog/2006/9/23/20/7/10e6e094708.jpg 祖母芭蕉扇里的故事---白耳狼(1)
(我的祖父祖母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们一生洁身自好,烟酒不沾,均高寿谢世。他们也没读过书,但却是口述故事的能手。尤其是我的祖母,每每吃完晚饭,芭蕉扇一扇,便问我:“昨天的故事记住没?记住了奶奶给你讲新的。”就这样,我从祖母的芭蕉扇里听到过数不清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都模糊不清了,但有些却记忆犹新,历历在耳。从今天起就把记住的故事写下来,博大家一乐。〕
-----------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落叫王家屯。所以叫王家屯,是因为这个村里住着的百分之九十住户都姓王的缘故。别看都姓王,但家家户户贫富差距可就差的远了。有一位员外也姓王,家里很有钱。王员外有一个儿子叫王恩,典型的纨绔子弟,四书五经不着心学,打架斗殴倒是一把好手。王员外在京城当过大官,后来赶上官司,为避祸辞官还乡隐居,因此平时对王恩约束的还算严格。王恩慑于父亲的威严,在家里不敢太放肆,可一到了外面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无人管得了了。惹不起还躲不起?于是王恩所到之处,人们便躲得远远的,生怕哪句话不对脾气挨这位少爷一顿暴打。常言道,赖汉子也有三个好朋友。王恩与邻居施大娘的儿子施义就很合得来。施义从小丧父,是寡母一手拉扯大的。由于家里贫穷,常常得到王恩父亲接济,母子两对王家感恩戴德,加之施义性格憨厚,对霸道的王恩总是隐忍退让,所以颇得王恩待见。两个男孩又是自小一起长大,彼此还是有些情谊的。很快王恩和施义都长到了十六七岁。王恩依然游手好闲,施义则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农忙时下田耕种,农闲时上山打柴。
这一年春天,施义早早备好砍刀绳索,趁着化冻前树木风干,决计上山砍柴。老母亲知道砍柴背柴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便给儿子备好一份干粮带在身上当午饭吃。儿子告别母亲,高高兴兴地走了。晚上太阳快没山的时候,施大娘远远看到儿子满载而归,赶紧进屋给儿子倒水盛饭。施义一进家门就喊饿。幸亏老母亲早就备好了饭。施义吃得这个香啊,几乎吃光了家里所有的饭菜,也没吃饱。施大娘有点奇怪,虽说儿子干重活肯定会累,但毕竟备了中午的干粮啊,怎么会饿成这样?“唉,也难怪,孩子正在长身体嘛!明天备双份就好了。”施大娘这样想着,倒是有点自责的味道,心里怪自己想的不周。一旦把儿子饿坏了,那还得了!
第二天,施大娘给施义备了双份午饭。施义早早起来,谢过母亲就走了。到晚上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施义果然又按时背柴回来了。施大娘像昨天一样,早已把饭备好。谁知,施义还是像昨天一样,撂下柴禾就喊饿。狼吞虎咽吃完饭,连半锅米汤也喝个精光,似乎还没填饱肚子。施大娘好生奇怪。“唉呀,也许是两份也不够吧?这个年龄,过个门槛还多吃一碗呢。瞧我这老太婆怎么这么笨呀,明天备三份不就得了!”施大娘想到这里,自己哑然笑了。
第三天,施大娘起了一个大早,结结实实给儿子备了足够一天吃的干粮,这才把酣睡的施义叫起来吃早饭。施义临走的时候,施大娘还特别说了一句:“这回保你不饿。”施义也没说什么,对老母亲憨憨一笑,拿起砍刀绳索走了。待到施义晚上精疲力竭地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里,施大娘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孩子莫不是得了饿唠?”想到这里,施大娘赶紧把儿子扶到炕上,端来饭菜让儿子吃。“还饿?”施大娘耐不住问道。施义只是点点头。吃完饭,到头睡了。
第四天,施大娘本想让施义休息几日再上山,可施义坚持要趁天气好早备些柴禾。施大娘拗不过儿子,只好备了足够施义平时吃两天的饭菜让施义带上。结果出乎施大娘意料,晚上施义回来时,除了背回柴禾,还把一半多吃剩下的干粮拿了回来。施大娘这下可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怎么,不对胃口?”她赶紧问儿子。施义憨笑道:“,娘,我都快撑破肚皮了!”说着,施义告诉施大娘,自己从明天开始不去打柴了,而是要赶紧筏大木,造一条船。
施大娘以为自己听错了,让施义再说一遍。施义告诉母亲,不仅自己要造一条船,还要动员乡亲们家家造船。他告诉妈妈,夏天村里会发洪天大水。施大娘听了把头使劲摇了摇:“孩子,别说疯话了,妈妈活了快四十岁了,也没见过发大水是啥样子,你可不能平白无故胡说八道,惹的邻里乡亲不得安生!”施义又是憨憨一笑,向母亲道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