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
(2013-05-01 15:24:4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太史公自序》文言知识整理
1.重点词语总结
(1)1-3段:
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④以传剑论显
⑤昌为秦主铁官
⑥王卬於殷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②讲业齐、鲁之都
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⑤不得与从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⑨史记放绝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②小子何敢让焉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⑥道之不行也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⑧以为天下仪表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11善善恶恶
12贤贤贱不肖
13故长於风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15弑君三十六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22夫不通礼义之旨
23夫君不君则犯
24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25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26则受而弗敢辞
27礼义之大宗也
28垂空文以断礼义
29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30唯唯,否否,不然
31春秋采善贬恶
32非独刺讥而已也
33获符瑞
34改正朔
35重译款塞
36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37有司之过也
38堕先人所言
39余所谓述故事
40整齐其世传
(4)11段:
①幽于缧绁
②身毁不用矣
③退而深惟
④昔西伯拘羑里
⑤孔子厄陈蔡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⑦不韦迁蜀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12-13段:
①周道废
②秦拨去古文
③萧何次律令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
⑤公孙弘以儒显
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⑨论考之行事
⑩既科条之矣
11天人之际
12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13厥协六经异传
2.词类活用
(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
(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
(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
(5)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
3.古今异义
(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 今义:另提一事
(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古义:参与其事 今义:投身
(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 ,我 今义:男孩子
(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 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 今义:整齐,有条理
(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 今义:经常
4.通假字
(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 指 ”通“旨 ”
(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 罔 ”通“ 网 ”;“ 失 ”通“ 佚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拂 ”通“ 弼 ”
5.“以“字用法
(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介词,凭借 )
(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目的连词,用来)
6.文言虚词
(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所以 )
(2)显于唐虞,至于周。(介词“在”)( 介词“到” )
(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结构助词“的” )
(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目的连词“来 )
7.重点词句翻译
(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