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一豪篆刻作品欣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013-06-14 18:10:14)
标签:

王一豪

文化

分类: 我的篆刻

http://s16/mw690/48b48afdtdf1ac2d6eeff&690

 

"无"字刻反了,重刻一方。

 

http://s10/mw690/48b48afdtdf42752abbd9&690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附解: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菩提本无树②,明镜亦非台③。  

  佛性常清净④,何处有尘埃⑤!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注释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③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曰:“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明镜是明净之镜的缩写。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1]台:指实物之镜

  ④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助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⑤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