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萦绕在心头的诗句

(2006-05-06 07:50:30)
放假几天来
老是有一首诗萦绕在心头
包括今天早晨起来依然在想
不知道为什么
已经给儿子讲了一遍了
不写下来好象不舒服
作者和题目已经忘记了
先写下来
再去百度一下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理趣意味很浓
估计是宋人 的
如“隔岸红蜻蜓”
查一下吧
 
 
琴诗的弦外音

                          

      苏东坡有琴诗一首流传于世,以诗论艺,以琴喻文,,幽默机智,活泼洒脱,颇为有趣:“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已经不得而知,但从字里行间仍可窥探到本诗是针对当时的一场争论而发的。争论的焦点是:琴声是怎样产生的?一方认为有琴才有声,因此琴声来源于琴;另一  方则认为指弹才有声,因此琴声来自于指头。

    其实,琴声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琴,二是要靠人去演奏,缺一不可。演奏技巧再高,若没有琴或一把好琴,也是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的。试想,盛中国肩扛火腿,能演奏出“梁祝协奏曲”来吗?孔子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这个道  理。同样,即便是世界第一流的琴,如果没有人去演奏或缺乏高超的演奏技巧,也不可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比如让笔者去拉获世界金奖的小提琴,其声音必然与牛鸣无二。正是基于此,苏轼写了以上这首琴诗,对各执一端的片面观点进行反诘和揶揄。

琴诗的内涵远不止此,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思想仍可烛照至今争论不休的文艺理论问题。比如对主客体的争论就是这样。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没有主体就没有所谓客体,同样没有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要在二者之间分出主次轻重是很困难的。

    与此相关的生活与创作才能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生活或创作才能中的哪一项对文艺创作具有决定性的意  义,因为二者都是创作的必备条件。如果说生活对于创作具有决定意义的话,那么为什么大家都“泡”在生活里而多数人却创作不出文艺作品来呢?一九五八年开展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以及对“创作需要才能”论的批判之所以是愚蠢的,正是由于把生活看成从事创作的唯一条件而忽视了创作才能的重要性。如果说创作才能具有决定的意义,甚至“远离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的话,那无异于巧妇可为“无米之炊”,显然是可笑的。鲁迅可谓文章高手,他曾想写一部反映红军长征的小说,可是未能问世,是缺乏创作才能吗?不是,是缺乏生活体验之故。由此可见,生活与创作才能对于创作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难以分出高低,也勿须分个高低。如果硬要分的话,可以这样说:对于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而缺乏创作才能的人来说,提高创作才能对其从事创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具有创作才能而缺乏生活体验的人来说,深入生活对其从事创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文艺界类似琴诗所示的那些争论实无必要,各执一端必然导致片面性。只有把文艺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并以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全面而公允的结论,这便是琴诗的弦外之音。

 

http://itbbs.pconline.com.cn/topic.jsp?tid=2816778&topicPage=1

 

这个是苏轼的《琴诗》。

    诗中引用了《楞严经》的"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妙意,终不能发 "的经语禅意,把琴师高超的技艺形象地写意出来。

    《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上联肯定了琴声不只因有了琴才有,下联又以此为前提,肯定了琴声也不只是靠纤细灵便的手指发出。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即序中所说的琴和十二琴之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天籁之音”。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http://www.guwh.com/fa/fd010.jpg

 

意境很妙啊

原来是大苏的啊

难怪很熟

呵呵

朋友电话邀去喝羊糁汤了

回来谈谈糁汤

 

http://guohaijun.blogchina.com/inc/qin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