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中国影响力”青年导演大赛初赛晋级名单发布前,班主任有话说:
今天的院校导演教育,已经越来越远离导演艺术与技术,走向了电影修养教育。
招生,英语卡掉了大部分具有导演能力的学生,政治再干掉一部分,专业考题偏重死记硬背知识点,涉及导演工作内容极少,于是,苗子大部分被拔除。
教学,课程体系绝大部分是和导演创作无大关系的周边课程,重基础就是轻专业,专业课程占比不到1/3。专业课程内相当部分又以鉴赏观摩的方式进行。
剧作、摄影、布光、美术、声音、音乐、制片、表演、拍摄计划、文学本、分镜头、故事板、场景表、现场实操、设备、机房、剪辑、特效、营销这些真正的导演课程少之又少。硬件设备和拍摄场景条件在大部分院校等于笑话。
为了面子,院校实行宽进宽出,培养成什么样,都必须毕业。
因此,院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导演工作的实际能力欠缺极大。根本没有可能走入正规摄制组担任导演部门工作。在电影鉴赏的熏陶和毫无机会的忿懑之中,浮躁和矫情成为普遍气质。
所以,苦心孤诣的超级发烧友、埋头苦干的现场派、借助其他社会影响力的三种人,成为新生导演的主要来源,夺去了原本应属于院校毕业生的饭碗。
根源依旧在教育。前一篇:怀念彼得•奥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