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五)细节补
(2010-12-04 22:30:16)
标签:
娱乐 |
分类: 认识电影 |
影片已上映,多聊一点。
都城。
晋国的都城,前后有好几个,著名的如旧(绛)、新绛、翼城、新田,都是在绛水周边建设的城市。按照《史记》中的一种纪年法,赵氏孤儿故事发生的时期中,晋国还迁过一回都。为了电影叙事的便利,统一称之为绛都。
奴隶。
春秋还是奴隶制社会,晋国是一个掠夺和使用努力的大国,原因是晋国是黄河北的边境城市,周边被赤狄、白狄、条戎等包围,常年相互征战,晋国占据上风,掠夺了大量人口为奴。同时,晋国又是一个移民国家,不仅仅从周、卫等国招纳人口,也大量吸引少数民族入籍,很象今天的美国。“楚才晋用”,就是当时的一个传统。晋国人民,从晋公开始,身上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包括赵氏孤儿。假如在影片中的街市上,出现一批奴隶形象,当更完美。
窗户。
春秋时有窗户,没玻璃,百姓家也还没开始糊纸。讲究些的窗户上有几根栅栏,不讲究的就是一个洞。贵族家中糊绢糊纱的就多了。古代宫殿大房多有各式帷幔,起到的是一种内保暖的作用。这个要请教马未都老师了。
刀剑。
春秋时的刀和剑形状相似,大多为青铜制,刃身直,可砍可刺。后来刀与剑的功能渐渐分开,刀专门砍,剑专门刺。不过,在马上使用刀剑作战是一种玩笑,特别是相对冲锋,拿刀对砍。一来是很难触及对方,除非自己同时寻死;二来是砍上了以后,刀只有一种去向:脱手。不知为什么所有历史战争场面都要骑着马用刀对砍。
提弥明和灵辄。
这二位是著名的壮士,因此在“闹朝扑犬”一节中给了他们重要的笔墨,也支撑起动作场面。此节分为三个段落:朝堂大战,阶下夺车,灵辄托轴。具体的动作场面都在电影中,几乎是无懈可击,就不多论了。我喜欢的是,那些早已埋伏的甲士们在参加阴谋、砍杀忠良时亢奋的劲头——这定是导演特意把握的。
此外,影片中本来还设计有一位义士,但是在后来没有着力表现。那就是公孙杵臼的车夫,一位壮士,在保卫主人时被屠岸贾大兵所杀,形象依托的是《说唐》中的伍保。
上学。
程勃上学,本来是重场戏,赵孤被众多学生侮辱。后来只留下一点影子。春秋时已经有各级学校,孩子读读书,当无不可。
甲胄。
春秋有甲,但没有影片中那样繁复,明显是做了艺术夸张。最真的是决战中屠岸贾身上那套简单甲。胄是头盔,也就是兜鍪。有青铜盔和皮盔,影片中都有出现,也有一定的艺术夸张。另,斗篷应该也是后世才流行起来的,春秋时恐怕大多是还是其雏形:蓑衣。
拍电影就是拍电影,不是全面复古。分寸相差不大,且在风格之内,就好了。总不能为了拍电影,拆了鞍韂马镫,卸了蹄铁,找矮个子演员,头发里放虱子,增植毛发,那就过了。但是基本的真实,是一定要讲的,即使是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依托春秋晋国讲述的、被今人重新演绎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