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自习室

(2010-08-26 23:36:54)
标签:

娱乐

分类: 孩子王

到广院工作以后,领略了一个“新鲜事物”:大学自习室。一些教室,在不上课的时段被开辟为自习室,供大学生学习。后来去的大学多了,发现许多大学都有自习室。用功的学生,要用书包文具占座;为了争位置,还发生过不少争端;管理人员有时也会贴出告示,不允许占座。

许多大学生的记忆,都和自习室有关,还有著名的歌曲《大学自习室》。

 

对此,我是毫无经验。在电影学院学习七年,没有一分钟是在自习室度过。电影学院也根本没有自习室。在黄金十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所有的同学都不去自习室,校方也不必设立。因为,学习条件之好,根本用不着设什么自习室。

我们的宿舍,4个人一间,2个上下床,4组桌椅书架,4组储物柜。每一个人都有着足够的空间,自己的书桌,想怎么学习怎么学习,不象广院8个学生一间的日子,一个大木桌子,一人放个茶杯就摆满了。奇怪的是,现在广院的宿舍条件好多了,也是4个人一间宿舍,还有了洗澡间,但还是有大批人涌向自习室。

电影学院最爽的,是图书馆的阅览室。记忆中,阅览室至少有4个,一间是大阅览室,国内所有类型的期刊几乎都有。一间是海外华文期刊阅览室,在这里可以看到港台的刊物。一间是外语阅览室,订阅了全球各国电影类的期刊。一间是摄影美术阅览室,收集了全球几乎所有优秀的摄影美术作品。

电影学院的阅览室是一个宝库,你可以在里面找到和电影有关的一切。

在大阅览室,文学类的有《收获》、《十月》、《当代》、《花城》、《钟山》、《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后来出现的无数电影,当初都刊载在这些期刊里。摄影类的有《中国摄影》、《人像摄影》等,可以看到当时最优秀的图片。文摘类的有《读者文摘》、《环球》、《青年文摘》等。电影类的最多,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到《中国电影市场》、《电影动态》,一样不缺。如今,这些刊物有不少都已经停刊了。

海外华文期刊是个宝,当时的香港《电影双周刊》,全是彩页,照片好,数据足,完全是大陆没有的杂志概念。后来,应香港同学陈嘉琪之约,还为双周刊撰写过一篇介绍大陆主旋律电影的文章,成为学院少有的能够在海外刊物发文章的学生。台湾的《影响》更厉害,都是理论文章, 焦老师们一个个锋芒毕露,那是台湾电影最美好的年代。香港《世界电影》专门介绍西片。以上三种后来都停刊了,《世界电影》现在被大陆《看电影》买下,真是风水轮流转。

外语阅览室里是全球各国的电影期刊和报纸,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一应俱全。英语没那么好,主要是看图片。有时候为了研究图片报道,专门带着字典进去查。摄影美术阅览室则是有空去提高视觉素养的好地方,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迷恋凡高、大卫、列宾;后来,又知道了那个叫卡帕的家伙;十几年后,卡帕的照片出现在了我的电影《原色丽人》里;而《向日葵》,则挂在身边。

阅览室就是我们当时最好的自习室。宽敞,明亮,安静。特别是大阅览室靠窗那三四张桌子,直对着窗户,窗外就是学院的金字塔和操场。带上一杯茶,在图书馆美美地坐上一个下午,看着日头从当空转为西斜,黄黄的,懒洋洋的,那是最美好的感受。

后来去了世界上一些大学,也没有发现自习室。一来许多大学的图书馆、阅览室高度发达;二来在户外有许许多多供人学习的地方,草坪、树下、台阶,非常小资,估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每次在大学上班时,看到蜂拥而来争抢自习室的学生们,不免心生感慨。

然而,即使我们不大的校园中,也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成为自习的地方,比如草坪上的椅子,比如操场看台,但那些地方经常空着。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可能学习就是要在一个四四方方有桌椅板凳的地方进行的劳役。我们总是说中国缺乏创意,是的,从大学阶段开始,一个自习室就已经把人的形象思维以及一些能力束缚住了。

 

怀念电影学院阅览室的那些午后,夜晚。记忆最深的是《收获》上发表的余华《呼喊与细雨》,读到一半时,到了2115的闭馆时间,吕馆长亲自来驱赶,如何哀求也不行,押学生证押钱把杂志带走也不行。最后,只得挨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一开馆,便翘了课去阅览室,抢下《收获》,一口气读完。后来和吕老师一起在外拍电视剧,他还记得这件事。

在那临窗的桌子上,写过多少论文,记过多少笔记,画过多少分镜头图,数不清了。2500个日日夜夜,至少有数百个曾在这间“自习室”里度过。还有图书馆里的图书,很多被人借阅烂了的或者无人借阅的书卡上,都有我的名字。后来的学弟学妹,或许也想我一样,会看看这张借书卡,看看从陈波儿开始的一连串的名字,看看中国电影的历程。我是19901997年间电影学院读书最多的学生,据说,这个说法得到了很多老同学的一致认定。

 

如今,是教授了,却没有了自习的地方。我们的学院,居然不能给教授一间办公室,甚至不能提供一间办公桌。这样的事情令人哭笑不得。一生中仅有的书桌,都随着大学七年,留在了蓟门烟树下的那个地方。

奥运以后,逐渐减少开车,全部公交。上车后,找一个稳定的角落,掏出书来就看。身边就是人间沧桑,书中却有通幽曲径。两年多来,在公交上看完的书籍,已经超过100本。公交车,变成了我现在的自习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