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逝去的,是时光
(2010-05-09 00:24:36)
标签:
娱乐 |
分类: 莫言戏剧 |
北京人艺新排的传统剧目,几乎都没有看过。不是没机会,是“不忍心”。虽然人艺依旧力量强大,但是如今的这一代,比起于是之、英若诚、刁光覃、牛星丽、童超、蓝天野、苏民那些前辈们,总还是稍逊风骚。当年,有幸看过所有传统剧目的演出,如今,便不忍破了心中美好的梦。假若看一场戏,就要发一声叹,那便不如不看。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
……
电梯里,听学生们说《骆驼祥子》“超好看”,于是,到人艺去看新版《骆驼祥子》。
上一次看《骆驼祥子》,大约是1981年光景。
票是剧协发下的,给老赵老师;公共汽车票来回一毛,汽水一毛八分。两毛八分钱,每周都看戏,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成年人的工资不过五十多。
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北京人艺是一个遥远的地界,要坐好几站公共汽车。
人艺的戏好,汽水更好。只有首都剧场有一毛八分钱的北冰洋特制汽水,似乎也只有首都剧场的汽水是冰镇的。是那北冰洋特制汽水,诱惑着一个孩子一次次前往人艺看戏,于是看遍了三十年来人艺几乎所有的戏,相帮着培养出一个年轻的导演。
1981年的《骆驼祥子》,可谓精绝。后来读英若诚、牛星丽的创作手记,几乎领悟了表演的所有“窍门”。建议所有从事戏剧的人都多读几遍。英若诚和牛星丽的人物小传,真是一本人生的大书。特别是牛星丽的大个子,就那么几句话,几个动作,让老人家演绎得,传神。在这些后边呢?有几万字顶着。在这几万字后边,是几十年岁月的沉淀。
后来,有幸请牛老师合作电视剧,冬天,北普陀。短短几段小戏,举手投足传神,至今令人难忘。做导演了,本来有部电影中的“孙十八”是为牛老师写的,可是,老人家已经去了。
您在天国安息。
新版的《骆驼祥子》,顾威老师忠实地再现了梅阡先生的布局,在节奏上进行了加快调整。整个演出,干净利索,没有废戏;舞台设计堂皇大气,演员表演精准到位,可以说,基本再现了1981年演出的神韵。
自然,与前辈们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舞台上,三校青年演员汇集,戏剧学院的于震、苗驰,电影学院的杨佳音,传媒大学的孙茜、雷佳,这些当年的同学和学生,表演都很出色,颇得北京人艺的真传。想当初,这几位在学校时的戏全都看过;现如今,上了北京人艺的大舞台,历练了许多年,大家伙的功夫又有不小的长进。
郭奕君的虎妞,好的出人意料,可惜形体瘦削了些,如能更接近李婉芬的处理才好。上戏毕业的几位,不很熟悉,表现中规中矩。至于人艺的几位中年演员,都在努力追寻前辈的神韵:王德立(刘四爷),尹伟(二强子),兰法庆(孙三),张万昆(老马),前边摆着英若诚、童超、于是之……真是逾越不过去的高山,那又是受用不尽的幸事。
夏立言老师的戏,一如既往的好。她是一把尺子。
十年前,在首都剧场参加中央戏剧学院50年院庆。
如今,已经是60周年。
坐在首都剧场的观众席里,举首望红星,许多时日的记忆瞬间重叠。
种种滋味,又不是一出《骆驼祥子》可以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