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艺术片的新希望
(2010-04-04 23:58:18)
标签:
娱乐 |
分类: 认识电影 |
这两年,艺术片是越来越不行了。上院线,观众不买票;电影频道放,没有收视率;送国际电影节,没什么响动。艺术片有点盛极而衰的意思,想当初,中国电影全靠艺术片推出一茬茬的新导演,国际上得奖,国内造故事,把中国电影的老将挤下去一大堆。如今,艺术片有点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意思了,借小沈阳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很多艺术片不“真”,为艺术片而艺术,有艺术腔调却缺少真正的艺术体验,有艺术形式而内容空洞,口气很硬,力气很软。这样的艺术片,是贴着商标的赝品,极大地损害了观众对艺术片的接受。
其次,很多艺术片没有控制好成本。一般来说,艺术片和低成本可以划等号,您搞艺术,玩的是生命体验和灵感创意,不是堆钱,堆钱的那个活归商业片干。绝大多数情况,艺术片就应该朴朴实实的拍,大家伙也不会好意思要多少钱,控制成本不是难事。然而,有些艺术片的成本实在太高,亏垮了一个又一个老板,也就减弱了市场对他们的信心。
有趣的是,不少艺术片导演如今颤颤巍巍地改弦更张,改拍商业片了,却又不敢太过声张,为什么呢?全因为当初为了出位,整日痛骂商业片,出语太狠,如今不好改口了。当初靠挤兑商业片上位的纯艺术爷们,如今也要去鼓捣枪战、悬疑、动作,当初被艺术爷们忽悠得热血沸腾的群众,脑袋里的弯一时间很难转过来。再说,这道活您拿得起来吗?
干嘛不坚持到底呢?一不留神成了正果,做最后的武士也挺好。
蒋文丽的《我们天上见》没这个包袱,蒋文丽是演员,纯纯粹粹拍了个自己的童年往事,干净,利索,处处都是真情实感,处处都是曾经的历史生活细节,真情实感和生活细节,将这部电影撑起来了。
从文革后期,到新时期初始,小兰和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在南北方的分界线——淮河边的蚌埠。(恐怕又要有影评人拿这个南北分界线做深度读解了吧)这是蒋文丽自己的故事,自然会有加工。在今日的年龄,在影视界取得如此成绩以后,回过头去,追忆自己已经遥远的童年往事,拍一部属于自己的艺术片,这是一个电影人的权力,也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我们天上见》拍得清新、自然,不露痕迹,台湾摄影师林良忠(拍摄过李安和彭小莲的很多电影,他们都是纽约大学电影系的校友)的摄影,俄罗斯作曲家的音乐,国宝级演员朱旭的演出,为这部电影构建了坚实的力量。刘烨同学以及我的学生思纯的表演,也颇显质朴流畅的气质。
由于目的简单,蒋文丽的这部电影拍得相当出色。没有什么利益要求,要没有什么包袱要背,于是电影就拍得很好。那些有包袱有利益的呢?就纠结了。
当然,也要感谢投资人董平,投资此类艺术片是要赔钱的,不过,看现在的苗头,赔不了,还赚了一部好电影。浮躁的世道,你奉上一杯凉茶,那不是亏本买卖。看电影时,许多朋友哭得稀哩哗啦,那是被真实的情感所打动,也是被自己内心逝去的童贞所打动,怅惘,无奈,追忆,伤别,化作一掬清泪。
可是明天呢?
我们还得面对浮躁的生活。
电影学院表演系从来出导演。
82娜仁花84张建栋陈大明87王全安88刘江89柳云龙90张辉黄磊王劲松92朱洪波93徐静蕾姜丽芬,不比导演系少,每出一个都站得稳稳的,这是表演系培养人的妙处。如今,又增加了一个蒋文丽。长卫兄没有参加《我们天上见》的创作,那是实话。可是,如果有人说,《我们天上见》比《孔雀》《立春》更艺术,长卫兄又会如何作想呢?
忽然想起,蒋文丽曾经创造电影学院和北京高等艺术院校的女子跳高记录。
也许,未来十年中,蒋文丽会创造新的纪录,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位重要导演,成绩超越许多我们熟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