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沦为“通识教育”(连载五)
(2009-04-14 01:53:31)
标签:
娱乐 |
分类: 表演艺术! |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思路有所调整,通识教育日益被重视。通识教育的要点是:给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基础教育,之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大学生的课程和发展方向。通识教育认为各种专业技能的授受并不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人的培养”,只要将人培养成才,专业技能的继续学习将轻松完成。
通识教育的观念在表演专业的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令人尴尬的是,即使不实行通识教育或者反对通识教育的专业院系,其表演专业教学也在事实上体现出“通识性”:由于师资、硬件、课程体系、生师比、社会风气、学生学习态度等影响,原有的精英教育已经不再,同样四年完成的大学本科教育,已经很少培养出(按照传统标准)功夫过硬的演员,而是大批量制造出“通识”水平的毕业生。“通识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变成了院校教学的现实。
教师“承包”,培养学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已经被现代教育的“课程体系”所代替。这“课程体系”或许问题多多,但已经成为了必由的方式。“课程体系”是前提,不是议题。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表演教学,从“随意性”、实用性较强的“戏班”模式,转化为以量化标准为筋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按照大学课程系列的方式,划分了课程分布,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其组合经过量化考证,努力做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表演教师,专门对专业课程负责。表演教师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转换成了对于课程的负责。表演教师的最高任务,是上好计划内的课程。
既然“课程体系”已经科学地推断了课程间的关系,并且推导出其教学效果必然良好,表演教师没有必要对课程外的东西耗费精力。
表演教师对学生完全不比求全责备。上有“课程体系”,外有影视戏剧创作,他们的权威性都远较传统表演专业强。学生在表演系的学习,实则为人生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履行规章既已合格。由于表演系和教师并不承担学生必须成才的艰难使命,因此完成教学计划内的内容既可。“课程体系”认定这是一种最负责任的授受方式。假如教师强制性地额外增加教学内容,将被视为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按照相关条例责任教师将接受处罚。
精耕细作化做了广种薄收,这是一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