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操场》:好戏,只是太纠结

(2009-03-15 22:34:55)
标签:

娱乐

分类: 莫言戏剧

看《操场》,已经比较晚了。多亏朋友在博客上邀请,才想起来自己没看。听过一些评价,不过,如今的事最没用的就是别人的评价。自己去看才是真的。

看过戏,觉得剧中最大的问题,反而出现在题目上。题目起得并不错,大学这操场,可是个大有故事的好地方。宣传词里,也是如此般说。然而,看过戏后,却尴尬地发现,全剧的主创,几乎都缺乏对于大学操场生活的真正体会,所以,很难捕捉到“操场”这两个字里边丰富的力量。

按照“出身论”乱说,不难找到原因。邹老师出身北大,算是经历过大操场的生活。不过离开大学也很多年了,凭着记忆和零星的后来的操场感受写戏,总还是不错。徐昂、陈小艺、龚丽君、小川、班赞、韩涵这几位,虽然都是中戏出身,可咱们中戏那操场,可是完全没有全国各个大学大操场那点意思的。上千万大学生经历过的操场故事,在咱们那俩篮球场上可是体会不到的。韩童、建义两位老大哥,也没什么大操场的生活吧?

结了,精英主创,缺的倒是生活,看似到处都是的身边生活。

排戏这事,不怕高精尖。演《哈姆莱特》、《榆树下的欲望》,就算演得不好,还能用激情顶着。演身边这点事,演肖似生活表象的那点小情感、小冲突、小杂念,里边还得蕴藏着大意思,那可就难了。大学操场到处都是,每个人都去过。可要没有三五年的体会观察,还真就写不象、导不象、演不象。呵呵,看那舞美设计,也不象。

邹老师写《操场》,也是借操场说事。里边的意思,还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心绪,这个看得很明白。戏有劲,词有味,就是太“纠结”。想让普通大众都喜欢,那是难了。在不削弱里边那点意思的同时,有没有可能让戏可视性更强点?有的戏也不算精彩,比如韩童上来那几段大独白,说实话也实在没有什么,亏得媒体还夸赞不绝。中年人,大学老师,大操场,这点事在我身边环绕了十几年了,每天都在面对,就凭这,敢说理解邹老师试图表达的是什么,但是——《操场》想演出来的戏没完全实现。

徐昂是个好导演,仅次于他是个好演员。徐昂的戏演得比导得好,这是中戏校友普遍认同的事。比如《生活》,徐昂就出来了一会,演的还不是惯常的路子,但那两下就很有台缘,把那些表演系出身的青年演员比下去一片。徐昂戏导得也不错,几个小剧场都有意思,可是《操场》中延续小剧场的招太多了,大剧场不吃这个,这里边还就是存在个规律性。也许是小剧场的那些成功让徐昂太相信自己的那些艺术直觉了,反倒在大剧场戏中大把大把地浪费掉了创作时机。简单地说,立体看台绝大部分时间都空着没戏,那就不行,观众就不买票。而看台上能出现哪些故事呢?太多了!到大学操场上坐三个月,素材就够了。还是不熟悉生活的缘故。再有徐昂可能觉得,有些招别人用过,就不想用了。那又是为什么?艺术决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艺术的形态多了,你觉着什么好,就用什么,用不着对着资料和记忆回避。那样做反倒还是心胸不够宽。

这景吧,写实不写实,写意不写意,有点含糊。如果在大操场上生活十年,其实你心中的操场结构已经不再是眼前的景象,而是某种变形的状态。看得多了,心里就会有东西。

韩童的表演并不象宣传中说的那么出色。他似乎并没有搞清楚自己应该演绎什么,或者演绎出了什么。韩童的表演都是矛盾,自己和自己矛盾,还有些拧巴。估计从排练到演出,都有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韩哥,您说是不是?

李建义的表演倒是真好。好就好在任务简单、清晰,又憋了几年没演话剧,劲足。再有就是常年配音锤炼的语言技巧,表演上几乎只走声音一路,其他的都省掉,力量就集中、丰沛。这个完全符合斯坦尼体系的路线。(好多人不知道斯坦尼里还有这个,想当然地以为斯坦尼就是单一地“体验”)

小艺演得也好,不过小艺似乎不是很适合扮演这几个角色。如果剧院还有更年轻些的,有独到演绎方式还略带魔障色彩的青年演员,可以上一上看,不过剧院里似乎没有。越是年轻的,演剧技巧越是千篇一律,不说了。

龚丽君正常完成任务。

赵小川最近倒是越来越有进步。从《天朝1900》到《操场》,小川的戏越来越有绝的。其实这个角色可以找马书良,马哥那股子劲,能给戏添不少彩。不过小川演得也相当好了,再这么走上几部话剧,小川能赶上当年的韩童。

班赞吧,上学时候演戏就有点“毛病”,到了剧院还是这点“毛病”,演来演去,这点“毛病”反倒变作了魅力,越来越耐看。看《操场》,班赞一出场就带着人物,甭管是不是邹老师和徐昂想要的那个人物吧,他就自己生长自己戳台上了。这是人艺舞台对班赞的锤炼,功效显著。接着走,十年成大器。

韩涵,我这心爱的学生,在这部戏里还完全没有发挥出来。人艺,给韩涵更多的机会吧。

还是佩服人艺,不仅仅让徐昂挑梁排这么大的戏,还从国话请来这么多演员,这点胸怀,赞一个。

邹老师,您的龙马社再有什么戏在人艺做,有那徐昂排不过来的,任院长忙不过来的,王鹏、丛林也没时间做的,也让兄弟我来导一个看如何?说实话,这两年也是看不到能引起创作热情的剧本,因此“横盘调整”。您的戏我来导,和徐昂比会有不同的味道。旁人该说了,你写了这么一篇不冷不热的文还敢和邹老师提这个,不怕邹老师和徐昂拍你砖?没那样的事,他们喜欢这样的艺术批评。

 

大学的操场是一个奇特的场所。在每一天的24个小时中都有故事发生。那里有大学生、老师、家属、摊贩、社会人等,可以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那里发生着各种故事,包含了每一种电影类型,爱情片并非最多,武打片、励志片、侦探片、主旋律,什么都不少。操场是自习室、太阳浴、恋爱角、社交处,是假球黑哨、师生恋、黄昏恋、自杀点,是无奈的老人与迷惘的青春的擦肩而过,是痛苦的恋人和世俗的隐者的相逢转瞬。

每一次踢完足球,跑道上总是能看到两三个“拾垃圾者”盯着你手中还剩两三口的水瓶,吃吃发笑。

看台上,坐着一些年青人,他们不看书,不看球,不看人,不看太阳。

他们,就是坐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