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减少大学生教学课时?
(2008-11-16 22:35: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孩子王 |
近期,我校各专业均对教学计划调整开展了分析和讨论。
这是我校“十一五”期间办校方针的重大战略调整。
其中,核心议题之一是:
继续削减课堂教学课时,大力开展实习实践、二课堂、调查研究、课外学习、读书、网络学习、实战创作等新型教学方法。
调整资源配置。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办学特色。
满足一线需要。
假设的方案:
电影学的学生们,在教室里的时间变少了,但是老师会留下大量的作业和指示,学生们要在课外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的阅读、观片、调研、写作,才能够完成学习要求,取得学分。学生们要进电影院、电影厂、电影公司、图书馆、资料馆、电影博物馆,广泛调研,主动学习。学生们要在影院里、电视里、网络上广泛调阅资料,要进行大量笔记和写作,进行大量的拍摄工作,直至到电视台和摄制组工作,取得和一线对接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举例1:
导演专业的学生,原导演专业课周学时4一学期64学时,学分4。以前的上课方法是教授讲课一学期16个半天,学生拍上一到两轮作业。改革以后,可能变成了周学时4共8周/其中课内学时16实习实训学时16,总学时数削减一半。教授1周讲理论、1周讲剧作、1周讲视听、1周最终讲评,其他4周在拍摄现场给拍摄中的同学做监制。此外,教授还给了学生6个电话号码,分别是业内或兄弟系的剧作、摄影、录音、美术、制片、表演专家。节约出来那八周,就让学生们自己联系这些专家,针对自己的导演问题做咨询。看明白了吧?课时削减了一半,同学们恐怕更辛苦了;教授来教室少了,需要的知识量和社会资源却更多了!
举例2:
表演专业的学生,原表演专业课周学时12一学期192学时,学分10。以前的上课方法是教授讲课一学期,除了少部分理论讲述和讲评,主要是收作业和排作业,也就是传统称谓中的“手把手”和“口传心授”。改革以后,可能变成了周学时6共16周/其中课内学时64课外学时32,总学时数削减一半。教授2周讲理论2周示范教学4周集中排练1周演出1周最终讲评,其他6周以提要求和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教授还给了学生8个电话号码,分别是中戏、北电、人艺、国话、剧场、经纪公司、电影导演、戏剧演员的专业代表。学生可以约谈或上门向业内专家请教问题。同时,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教授严格提出观察生活、阅读、观摩、身体训练、案头工作、排练日志的工作要求,并使之成为期末考试成绩百分比的一部分。
这就是改革的一种可能。
这种改革的前程,对于两个因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教授的综合能力: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社会资源与执行力。会有老师下岗。
学生的主动性。会有大批不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被淘汰,“挂”掉。
所以就需要向学分制进一步前进,这学期“挂”了,没关系,下一学期再来修么。
老师能力差?没关系。下岗再去锤炼。炼得特别强了,回来当博导。各种给津贴。
也许,大学4年会只有1800学时,每学期300学时(6学期),差不多就是每周五天上午上课,下午奔波在图书馆、拉片室、排演场、电影院、拍摄现场、美术馆、博物馆、自习室、运动场,晚上写、画、拍、谈……
这是一种大学教学思路的巨大改变。
充满了可能性和挑战,也许失败。
在周末的会议上,探讨得非常激烈。从最左到最右的态度都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象那种一天8课时交俩作业、连笔记本都不带、上课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的大学学习方式,是应该改一改了。
那种抱着十年二十年之前的过期知识教课的大学教学方式,也是应该改一改了。
肯定有一定的风险,摸着石头过河,去找黑猫白猫。
老师们讨论了一轮,同学们、研究生们、朋友们,也都来发表发表见解。我们这些人身在围城中,很多事情反倒经常看不明白。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说不定灵光各种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