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片段排演指南
(2008-10-28 21:55:26)
标签:
校园 |
分类: 孩子王 |
近来,本科同学们纷纷表示不会排练、不知道怎么排练,在此,将文学作品改编片段教学阶段的排演方法,再陈述一遍。
本方法在开学第一周已经由老赵进行理论讲述,并由孙老师进行了示范教学。同学们似乎假装都忘记了。
第一步
分析剧本。
也就是老赵所讲的八个方面,具体内容查阅笔记。
假如还理不出头绪,便将小说有关部分拆分成具体的短句子和单词,将每一个单词都分析透,这片段的信息量就都在里边了。
比如,“傍晚”,就是接近于天黑的时候,天色比较暗,如果是秋天就会比较冷,车会比较多,人都惦记着回家,两个字里信息量不少。再如,“风沙”,说明这个地方有风有沙,天色发黄,吹得人睁不开眼,领子袖子里容易灌沙,人们都会比较烦躁。再比如,“打着哈欠”,说明这个人困了,可能是吃饱了困的,也有可能是工作累得困了,也可能是拿派头,也不太注意形象,也可能是给地下党打暗号,也可能向上司表示自己干活很卖力,等等。
把片段涉及的小说短落分解成短句子和单词,把每个短句子和单词可能蕴含的信息量都写下来,在这成百上千个词汇之间找联系,除非是脑残,不会找不出大批的信息量来。
最后,筛选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量,剧本就分析清楚了。
作为辅助手段,还要看相关的书、电影、照片,去相关的地方调研。
把所有的词、照片都做成卡片,贴满自己的宿舍,天天看,天天找。
第二步
建立人物感觉。
分析剧本得出了许多信息量,下一步就要把信息量都演出来。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先演哪个后演哪个?
你自己定。要是定不出来,那就按照顺序,把所有的单词都演一遍。演上几遍,就全都有了。就看你做不做。
“早晨”,每天早晨起床,记住那感觉,自己的困倦,眼睛睁不开,光线差,空气潮湿,环境声音,人声车声广播声。
“一个人”,去一个人走路,早点起,一个人在天桥上走来走去,寻找一个人的感觉。一个人去主楼,去西配楼,去食堂,一个人去,五点钟就去,找一个人的感觉。要求同学们在几天内都不和自己说话,找一个人的感觉。
“披着破棉袄”,没有破棉袄,就来个破被子,披上,里边只穿个背心,最好找下雪天出去,看看破被子怎么能够抵御各个部位的寒冷,以及破被子的肮脏、破旧、单薄,感受这破被子(棉袄)原来哪里来的、什么样子、和你有什么关系,拼命地去体验。
“赤脚走着”,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早晨一个人披着破棉袄赤脚走着”,只是小说里的一句话,但是已经能够给人物带来许多具体的感觉。每一个小说片段中的信息量都是绝对足够多的。
做上一个月,老赵保证,你穿着西装皮鞋夏天中午演戏,也能让人感觉到是“早晨一个人披着破棉袄赤脚走着”。
第三步
在排练中过角色生活。
不能空想,也不能光用嘴侃,要实实在在地在排演场中去做。
做什么?
就做分析剧本、建立任务感觉中的那些具体事。
比如说,“从大雪地跑进屋里,双手按在火炕上取暖”,那就穿个背心,从操场跑进教室,事先弄盆热水,双手按在水盆上取暖。练上十次,随便一演都象真的。
这人物,还饿着肚子呢?
那就别吃饭了。
这人物,刚受了委屈。
那就回忆一下自己最委屈的事,实在没有,来找老赵,你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委屈。
这人物,腿脚不太好。
那就拿根棍子,把一条腿捆硬捆直,过一个礼拜日子,保证想忘都忘不了。
这人物,眼神不太好。
那就把眼镜摘了,找找感觉。不戴眼镜的借一付戴上找感觉。
做,不断的做,然后到排演场的舞台上去做,用情绪和肌肉记忆一切。
有了这三步,排演的问题迎刃而解。
就看你做不做了。
不做的,就什么都别扯了。
有个同学问,这么练两个月,真的能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白兰度、德尼罗、姜文说:能行。